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31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裁,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与微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中国,家族内部所有子女均分财产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这就意味着作为创业者的第一代死后,其财产要被分割,商业资本规模缩小,……第二代死后,又要面临再一次“分家”,如此几代,资本就会消失于无形之中,难以有效地积累。商人之家大体逃不过三代而衰的命运。……16~17世纪,英国社会中开始借鉴土地贵族阶层的长子继承制。英国贵族和地主阶层为保持家族和血统的连贯,规定财产和爵位统统由长子继承,商人所拥有的财富也越来越多,财产只有由一个人继承才能避免被分割而逐渐减少的命运。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这一变革使徽州盐商“一败涂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洋沙、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选口日增,使徽商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英两国商人在生活方式和财产继承方面的不同,并据此分析对两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同时,商税征收制度化,也是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化。因为比起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商品生产者缴纳一定的商税,以换取政府承担对商品产权的保护,从成本上来讲是合算的。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著名学者柄谷行人在《世界史的构造》一书中,将18世纪50年代至今的资本主义世界史分成了五个阶段,并从世界资本主义形态、霸权国家、经济政策、资本、世界商品、国家特征六个角度对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论述。
资本主义世界史的各阶段
时间
1750—1810年
1810—1810年
1870—1930年
1930—1990年
1990年至今
世界资本主义形态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帝国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
霸权国家
 
英国
美国
 
 
经济政策
帝国主义的
自由主义的
帝国主义的
自由主义的
帝国主义的
资本
商人资本
产业资本
金融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
多国资本
世界商品
纺织产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耐久消费品(汽车、电器制品等)
信息
国家特征
绝对王权
民族国家
帝国主义
福利国家
区域主义
 
请你就六个角度中的一个角度,对表格内容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单选题(共22题)

4.
雅典“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少数人操控他人命运和以权谋私的机会”。这是因为古代雅典
A.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
B.实行轮番执政的民主制
C.公民以城邦利益为宗旨
D.提高了执政者的责任感
5.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6.
美国国会于1791年又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人民房;免于不合理搜査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
A.理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
B.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
C.保障了基本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D.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
7.
19世纪中叶前后数十年间,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到19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欧洲
A.资产阶级异常活跃
B.工业化进程加快
C.民众参政意识增强
D.代议制逐渐完善
8.
对下图信息的理解最符合史实的是
A.日本逐步加大对中国的侵略
B.英德两国在中国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C.英国在中国的影响持续减弱
D.美国借助中日战争向中国输出枪械
9.
奥地利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的专制制度
B.列宁领导的革命的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
C.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
D.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一战,符合人民意愿
10.
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这最能够说明的是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
B.《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C.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D.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11.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B.表达了苏联认为美国援助别有用心
C.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D.是苏联党内政治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12.
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罗马尼亚
希腊
南斯拉夫
匈牙利
保加利亚
苏联
90%
10%
50%
50%
75%
英国
10%
90%
50%
50%
25%
 
A.苏联与英国企图避开美国瓜分东欧
B.冷战事实上在二战后期已经开始
C.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
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13.
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A.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
14.
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15.
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16.
《管子·海王》记载,“官山海”让财富迅速积累到齐国君主手中。管仲的食盐专卖思想传承至今,影响深远,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的滥觞,之后备受各朝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
C.称雄争霸战争的需要D.盐铁专卖制的合理性
17.
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记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D.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监管
18.
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19.
“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文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B.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制度已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20.
1893-1895年,法国与瑞士陷入关税纠纷,相互提高关税,致使由法国输出到瑞士的商品减少了43%,瑞士输出到法国的商品减少了27%。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抬头
C.欧洲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密切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竞争激烈
21.
在自由殖民主义时期,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英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国输往印度的商品,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这一规定
A.使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B.表明英国已是世界工厂
C.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D.使得自由贸易流于形式
22.
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单边性贸易"模式: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材料中“单边性贸易”模式反映的是
A.欧洲经济开始主导世界
B.亚洲传统经济仍有其忧势
C.西方殖民扩张步伐加快
D.东方日益沦为西方殖民地
2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24.
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
D.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抗日局势
25.
***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意在强调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