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2019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25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褪。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的认识。
2.
(选考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于洪武元年八月宣布:“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这是针对有子孙的老人而言的。洪武五年,令各州县设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废疾者。政策执行后,收养了一些贫困无依的孤老。收入养济院的孤老,衣食及死葬均由当地政府负责。洪武十九年规定:“贫无产业八十以上者,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一匹,肉五斤。”凡有田产有赡养能力的人家,家中有年龄在八十以上、九十以上者政府不支给粮食,“只给酒、肉、絮、币”,其数量与同一年龄段贫无产业者同,定期定量供给。《大明律》设有“弃亲之罪”专目。规定“凡祖父母年八十以上及笃疾别无以次丁弃亲之任,及妄称祖父母老疾求归入侍者,并杖八十。”对年在七十以上的高龄老人家属犯罪的处理,作出规定:“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而祖父母老无养者,得奏闻,取上裁。”
——据王兴亚《明代的老年人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初养老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明初养老制度的积极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邹容(1885年—1905年),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巴县人(今重庆市),出生在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应巴县童子试,因愤于考题生僻而罢考,从此厌恶科举八股。从父命入重庆经书书院,因蔑视旧学而被开除。后逐渐向往维新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倾向维新,临行时被取消资格,遂决计自费赴日留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达东京,入同文书院。始撰《革命军》初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返回上海,住入爱国学社,结识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这时,恰逢拒俄运动发生。他两次在张园拒俄集会上演讲,签名加入拒俄义勇队。5月,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在此期间,《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请章太炎作序。《苏报》案发生后,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于租界监狱。邹容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折磨致病。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1912年3月29日,经孙中山批准,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遗著辑有《邹容文集》。

——根据互联网整理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邹容思想倾向的特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邹容革命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其革命思想的影响。

2.单选题(共18题)

4.
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强烈的反帝情绪
B.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D.正确认识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5.
下图是1895~1911年间中国某项统计数据的变化轨迹,据此可知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6.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7.
有学者认为,晚清时期的买办,主要是为外商采办伙食与用品,或为外国商馆管理内部事务,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买办的出现远远早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上述材料反映出
A.买办是中国社会走向殖民地化的帮凶
B.买办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买办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出现的条件
D.中国人普遍以充当买办为荣耀
8.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
D.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
9.
观察下面的江南制造总局支出(1867—1894年)表,从中可知江南制造总局
支出项目
金额(两)
占总计百分比
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
2048433
12.78
华洋工匠工食
4209619
26.26
购买机器
1055143
6.58
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
7934732
49.50
购买军火
720745
4.50
译书及办舆图经费
61117
0.385
 

——根据魏之荣《江南制造局记》卷四的有关材料计算编制

A.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管理上体现以洋为师特点
C.所生产产品主要投向市场
D.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
10.
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摒弃儒家伦理道德
B.选择社会主义制度
C.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D.理性选择西方文明
11.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12.
《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A.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13.
明末清初,中国在引进西方大炮的同时,也引进了”开花炮弹”技术,然而这种技术为御林军所专用,久不使用,不但统治者忘记了,主持海防的林则徐也不知”开花炮弹”为何物。这反映出
A.鸦片战争失败根源于武器落后
B.清政府的国防技术水平比较低下
C.清朝统治者对军事技术的轻视
D.工业技术落后对军事装备的制约
14.
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A.征文评委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B.应征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C.获奖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D.当时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
15.
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使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促使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开始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C.使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最终完成
D.促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
16.
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17.
观察《格致汇编》书影(下图),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A.清政府积极倡导国人向西方学习
B.“格物致知”仍是清末主流思想
C.当时维新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D.国人对西方近代科学已有所接触
18.
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初,满、蒙、汉等许多民族代表和社会团体先后发出通电和呈文,表示共同努力“造五大族之幸福,建中华民国之新猷”。这表明当时社会
A.要求践行三民主义
B.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C.认同新生民族国家
D.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19.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身份
B.清朝祖制
C.宗法制度
D.性格怯懦
20.
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B.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
C.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D.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21.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