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单选题- (共21题)
2.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
3.
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
B.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 |
C.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4.
孟德斯鸠认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这体现了孟德斯鸠
A.“人民主权”意识 |
B.“公正平等”司法原则 |
C.“分权制衡”精神 |
D.“君主立宪”体制设想 |
5.
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点
A.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
B.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
D.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6.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
B.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 |
C.提倡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
D.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 |
7.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 |
8.
卢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这一观点
A.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 |
B.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
C.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 |
D.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
9.
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A.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 |
B.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
C.权力的运用须体现人民意志 |
D.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
10.
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
11.
“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至道元宝”真(楷)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 |
B.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
C.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 |
D.汉字应用深入社会各领域 |
12.
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材料反映了
A.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
B.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
C.科技进步助推商业活动 |
D.民间私印动摇统治基础 |
13.
“他为20世纪的科学思想撒下了种子,为现代的科技年代开辟道路。……不但对科学界造成巨大震撼,对人文主义、文化和政治也带来重大影响。从此以后,无人再相信世界上有绝对的东西”。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伽利略 |
B.牛顿 |
C.爱因斯坦 |
D.钱学森 |
14.
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
A.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
B.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
C.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 |
D.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 |
15.
19世纪末以来,在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与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用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议。这些争论的主要作用是
A.逐步深化了中国人对于民主观念的理解 |
B.使中国人民逐步明确了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
C.弥补了民主政治体制的缺陷 |
D.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想的残余 |
16.
1898年孙宝碹写道:“澳洲土蜂无针。自窝蜂有针者入境,无针者不数年灭。余为之掩卷动色曰:诚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黄种及黑种、红种其危哉!”这表明他
A.反对种族歧视政策,主张种族平等 |
B.从生物学实例得出了不合理认识 |
C.接受进化论,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 |
D.认同革命思想反对盲从盲信现象 |
17.
《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 |
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 |
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
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 |
18.
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
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
19.
近代有人指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诳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此人应该属于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提倡者 |
20.
鸦片战争之前,日本对中华文明充满敬意;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学者以新的眼光来审视,“海外各国己开智、施仁、崇义、国富、兵强,(清朝)仍把各国当作昔日的夷狄,如禽兽般蔑视。以至道光末年鸦片之乱为英国所挫。”这反映出日本学者
A.正确揭示中国战争失败的根源 |
B.提倡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 |
C.认为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落后 |
D.对传统的“华夷”观有了质疑 |
21.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早期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以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为核心,“五四”运动以后则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目标。这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A.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的主题进行着 |
B.是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不断丰富的 |
C.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根本目标 |
D.把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相对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