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209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部分目录:
第六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第23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2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2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第七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全球化视野,为第七编拟写一个子目,并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要求:子目简洁、概述准确、评价科学合理)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449年,蒙古族瓦刺军南下,在河北土木堡奇袭成功,明军50万大军溃退。在景泰帝支持下,兵尚书于谦率领明军顺利抗击了瓦剌军的多次来犯。1451年,于谦总结了各方面经验,决定废除“三大营”体制,整肃军纪、惩办贪污渎职,对军队朝度进行大力改革。实行各兵种混合编制、精选将领、严格操练等,最终建立了团营。此外,于谦十分重视民壮的招募和选拔,他精研战阵操法,编成的《武经要略》在军队中得到传播。改革弥补了“三大营”体制的缺陷,明军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后未,瓦刺军再次来侵犯明朝时,于谦治理的军队发挥了其整体威力,把瓦军杀得溃退而归。

——据《中外名将录·于谦》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军队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军队改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美英等国已认识到应该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但认为应放在战争结束后解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约。1942年10月5日,蒋介石明确向美国表示,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希望美国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而不必等到战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下,美英政府于1942年10月10日通知中方,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宣布废除旧约订新约。
——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意义。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因受心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随杜威研究教育。陶行知早年抱有教育救国的思想,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五四运动后,他热心于科学和民主,从事平民教育,并创办了享誉中外的晓庄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主张把生活教有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教有理论。1936年,他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赴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主张。
1945年,陶行知开始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星期刊。

——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评价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

2.单选题(共7题)

5.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徒同其他异教徒一样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权,归还给他们被没收的教堂和教会财产,免除了基督教僧侣个人对国家的徭役义务。这一敕令
A.使基督徒成为统治者
B.标志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C.有利于罗马社会稳定
D.体现了罗马法的迷信色彩
6.
1880年7月14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国庆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大节日。这说明
A.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
B.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
C.广大民众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
D.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
7.
如表是关于“南京布”名称的几种解释
“南京布”是英语汉译名,英文称“NAnking Cloth”,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主要是南京。
徐新吾:《江南土布史》
真正的南京土布,是东印度公司指定订购的所谓棕色土布,大约是江南苏、松一带所织的一种紫花布。
严中正:《中国棉纺织史》
“南京布”原初的西方翻译就是“松江布”,当时耶稣会士的购物清单中便明确提及“松江布。
金国平:《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中关于“松江布”的记载及其吴语词源考》
 
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南京布”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B.“南京布”的产地是松江地区
C.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D.江南地区手工业技术较为发达
8.
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共向四川运送了150万人,100万吨货物。该公司有116人献出了生命、61人伤残,16艘船被炸残炸沉。这反映了
A.抗战开始后工业布局相对合理
B.国民政府动用所有资源抗战
C.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企业家的强烈实业救国精神
9.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由占GDP不到6%到26%,其雇员人数从2827增加到1.35亿,年增长率达到9%。这表明乡镇企业的发展
A.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B.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
C.缩小了城乡的差距
D.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10.
新文化运动经历了由“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到“新旧文化的调和”再到“多元文化并存、进而重组”的过程。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体现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
B.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
C.经历了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
D.方向发生根本性转移
11.
据清代陕西《榆林府志》记裁,“易马城”和“款贡城”两个城是蒙汉商贸定期交易处和蒙汉官员商议重大事件、解决民族问题的议事处。双方商人或官员,在交易和议事前都得敬拜神。这反映了
A.文化同质性有利于民族交往
B.拜神是商贸议事首要环节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
D.商贸关系缓解了民族矛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