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20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礼仪与社会
材料一 古代饮食中的礼制思想,通过先秦古籍的记载得以体现:
天子举(丰盛的饮食)以大牢(牛羊猪),诸侯举以特牛,卿举以少牢(羊),大夫举以特牲(猪),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摘自《国语》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犹若可以致敬其鬼神。
父母在,朝夕恒食(先饮食),子妇佐饺(后饮食)。孝子之养老也……以其饮食忠养之。

——《礼记》

凡食之道:大充(指过饱),伤而形不臧;大撮(指过饥),骨枯而血冱(匮乏)。充撮之间,此谓和成。

——《管子》

(1)概括先秦时期饮食礼仪的特点,简析这种礼仪形成的社会原因。
材料二 欧洲礼仪的产生经历了从“courtoisie”(宫廷礼仪)到“civilite”(礼仪)弄到“civilization”(文明)的演变。“宫廷礼仪”最初是指欧洲封建君主的宫廷行为方式,16世纪泛指骑士贵族的举止方式。16世纪中叶后,随着骑士贵族的没落和新贵族的兴起,“礼貌”逐步取代了“宫廷礼仪”,成为上流社会举止的普遍性要求。这迎合了新教教会的变革,得到了教会的支持并不断传播。
18世纪中叶开始,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等级社会日趋衰落。法国大革命使欧洲社会政治中心由宫廷转移至市民社会,越来越多的市民阶层与贵族一样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礼貌”也经历了一个市民化的过程,被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所取代。个人行为方式也朝着理性节制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杨素萍《欧洲国家礼仪教育的变革及动因探究》

(2)阅读材料二,概括欧洲礼仪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材料三  1859年美国驻华公使华若翰欲赴京觐见皇帝,与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咸丰皇帝要求行跪拜礼,想以之形成礼仪惯例,华若翰表示不能接受跪拜礼。双方经多次交涉未果,最后只好罢议,公使不必面见皇帝而直接换约。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后,西方驻华公使以公使团的名义再次要求觐见皇帝,双方围绕跪拜礼又进行了尖锐的交涉。清政府最终被迫改为鞠躬礼。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文告,废止跪拜等旧礼;8月,又规定公务活动中施脱帽鞠躬礼。
1949年,外交部邀请苏联和东欧国家驻华大使,对中国外交官培训礼仪。1951年外交部制定的《对外宾交际须知》规定:宴会请柬须提前一周发出,宴会人数避13(西方忌讳);谈话不过分恭维,也不过分谦虚……1955年外交部礼宾司成立。1990年起全国人大先后制定了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等,对外交活动中国旗、国徽、国歌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等

(3)阅读材料三,对晚清以来的外交礼仪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
根据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明清江南市镇数量表(单位:个)
地区时间
(明)嘉靖—万历时期
(清)乾隆—嘉庆时期
资料来源
苏州府
44
90
《苏州府志》
 
 
 
《松江府志》
杭州府
44
104
《杭州府志》
嘉兴府
28
40
《嘉兴府志》
 
概括上表所反映的明清江南市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2.单选题(共11题)

3.
1941年中共中央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这表明
A.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国共两党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
C.中共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
D.中共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
4.
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
B.“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
C.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
D.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
5.
近代以来,洋货在华销售情况如下表所示。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销售地点
主要商品
国人态度
1840—1860年代洋货初销
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钟表、玻璃制品显微镜等
视为奢侈品
1870—1890年代中期洋货流行
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城市
日用衣物、器物食物等
视为时尚品
1890年代中期—1911年洋货普及
从城市到农村
遍及衣食住行用等
视为生活实用品
 
①洋货从初销发展为流行并逐步普及
②洋货流行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
③洋货倾销使列强获得更多经济特权
④通商口岸的增加便利了洋货的输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下图反映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推动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②人民公社制度的确立
③经济全球化提供契机
④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下图漫画名为《厨房辩论》。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的开幕式上,赫鲁晓夫和尼克松之间展开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辩论,因辩论是在厨房用具展台前进行,故称“厨房辩论”。该漫画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苏联的经济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实力削弱
C.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得以消除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8.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自创新神”和“腐蚀青年”两项罪行。苏格拉底申辩称“我所做的无非是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而轻视自己的灵魂”。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B.追求人的精神修养
C.推崇“知识即美德”
D.强调人的决定作用
9.
下列重大科技成果与下图中的事件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A.《黄帝内经》的出现
B.《授时历》颁布推行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九章算术》的成书
10.
关于《关雎》的主旨有不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观点与时代背景相一致的是
 
观点
出处
时代背景
A
求贤说
战国《古侠书》
诸侯兼并、变法图强,各国招贤纳士
B
后妃之德说
西汉《毛诗》
行推恩令、君权神授,取消盐铁官营
C
贵族贺婚歌说
宋《诗集传》
三教合一、心学兴起,主张工商皆本
D
恋诗说
清初《毛诗稽古篇》
西学东渐、思想启蒙,传播维新思想
 
A.A
B.B
C.C
D.D
11.
它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字体裁。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下列作品属于这种文学体裁的是
A.《离骚》
B.《上林赋》
C.《窦娥冤》
D.《红楼梦》
12.
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对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
A.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
B.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
C.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3.
改革是落后国家通向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下列改革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②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
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