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刊税例木榜于各关,“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对“私行滥收”的官吏“依律治罪”,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封建王朝垄断控制工商业的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不能超越作为地主制经济补充的界限,否则就要危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清前期的主要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
材料一:清初,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刊税例木榜于各关,“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对“私行滥收”的官吏“依律治罪”,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封建王朝垄断控制工商业的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不能超越作为地主制经济补充的界限,否则就要危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清前期的主要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
——据李绍强《论清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与市场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前期工商业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社会成因。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
——据彭南生《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晚清手工业政策的时代因素,并简要评价这种政策。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提出“欲求振作,须议更新”。此后不久,清政府“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清政府强调,修律“不戾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兼采列邦之良规,无违中国之礼数”。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虽君民上下同处于法律范围之内,而大权仍统于朝廷,虽兼采列邦之良规,而仍不悖本国之成宪。”1910年颁行《大清新刑律》,在立法原则、法典体例等方面,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特征。1911年完成了《大清民律草案》,在结构和内容上大体仿效德国和日本民法,采用诚实信用、契约自由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规定了法人制度、土地私有权制度等。民律草案的制定,改变了中国诸法合体的旧法律编纂体例,标志着私权观念在中国的兴起,是促进市民社会在中国成长的阶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法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提出“欲求振作,须议更新”。此后不久,清政府“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清政府强调,修律“不戾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兼采列邦之良规,无违中国之礼数”。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虽君民上下同处于法律范围之内,而大权仍统于朝廷,虽兼采列邦之良规,而仍不悖本国之成宪。”1910年颁行《大清新刑律》,在立法原则、法典体例等方面,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特征。1911年完成了《大清民律草案》,在结构和内容上大体仿效德国和日本民法,采用诚实信用、契约自由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规定了法人制度、土地私有权制度等。民律草案的制定,改变了中国诸法合体的旧法律编纂体例,标志着私权观念在中国的兴起,是促进市民社会在中国成长的阶梯。
——据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晚清法制改革的两个目标》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法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法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了美国对联合国热不了亦冷不得的关系模式。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上上下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杜鲁门总统强调,它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会造就未来的和平。按《费城调查者》的观点,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此后到60年代初,有人称这段时间的联大为美国的“表决机器”。到了80年代,华盛顿的倾向是把联合国看作捕蝇草,认为接近它必须小心,也许最好是敬而远之。国务院的流行观点是:在联合国美国应当尽可能少地提创议,因为从那里是不可能指望得到好处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影响美国对联合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了美国对联合国热不了亦冷不得的关系模式。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上上下下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杜鲁门总统强调,它不是可能而是肯定会造就未来的和平。按《费城调查者》的观点,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此后到60年代初,有人称这段时间的联大为美国的“表决机器”。到了80年代,华盛顿的倾向是把联合国看作捕蝇草,认为接近它必须小心,也许最好是敬而远之。国务院的流行观点是:在联合国美国应当尽可能少地提创议,因为从那里是不可能指望得到好处的。
——李少军《评美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乐观情绪的由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影响美国对联合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辽国为契丹族所建,神册元年(916)阿保机称帝建号伊始,即着手祀天礼神。他就首位尊奉对象征询群臣,“太祖同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阿保机还吸收儒生参政,他任用蓟州玉田人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授据故典,参酌国(契丹)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契丹)人知而行之。”在此影响下,一些契丹贵族也主动推行儒教,如渤海人大公鼎在良乡,“建孔子庙学,部民化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保机的行为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材料:辽国为契丹族所建,神册元年(916)阿保机称帝建号伊始,即着手祀天礼神。他就首位尊奉对象征询群臣,“太祖同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事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阿保机还吸收儒生参政,他任用蓟州玉田人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授据故典,参酌国(契丹)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契丹)人知而行之。”在此影响下,一些契丹贵族也主动推行儒教,如渤海人大公鼎在良乡,“建孔子庙学,部民化服。”
——摘编自赖美琴《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1)根据材料,指出阿保机尊祀孔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保机的行为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为近代西方历史人物的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体现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彼特拉克(1304—1374)“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布拉乔利尼(1380—1459)“贪婪”和“占有欲”是人的本能,“金钱对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 阿尔贝蒂(1404—1472)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伯雷(1493—1553)“随性所欲,各行其是。” 法国蒙田(1533—1592)“只有怀疑才能判断和论定。” 布鲁诺(1548—1600)“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 马布利(1709—1785)“法律越严,财产不平等的危害就越小。” 卢梭(1712—1718)“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使每一个在这种结合形式下与全体相联合的人只不过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样自由。” 霍尔巴赫(1723—1789)“一切道德法则都从理性中发出。根本不存在什么神。” 狄德罗(1773—1784)“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是同样合法的。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翻他。” |
上表为近代西方历史人物的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体现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9题)
7.
理论界对五四运动有着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五四”精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表现最充分、最强烈的是“科学与民主精神”。第三种观点认为,人的启蒙是五四运动的精髓和真谛。这说明
A.历史事件难以客观评价 |
B.阶级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
C.历史研究丰富历史认识 |
D.时代变迁影响历史结论 |
8.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由此可见,七届二中全会
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 |
B.标志着中共成为新的执政党 |
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 |
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 |
9.
如表为法国不同人物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时间 | 人物 | 主张 |
1306年 | 法国外交家杜布瓦 | 为了避免战争,建立“基督教共和国” |
15世纪 | 法国国王亨利 | 建立由欧洲***事会 |
1713年 | 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 | 提出《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建立“欧洲联邦” |
1932年 | 法国外长白里安 | “法国和德国和解”,建立“欧洲联邦” |
1950年 | 法国政治家让莫内 | 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并对西欧其他国家开放 |
A.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 |
B.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一直主张和解 |
C.欧洲联合的思想早已出现 |
D.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 |
10.
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A.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
D.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
11.
下表为历史典籍中关乎宋代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宋代
出处 | 记载内容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普(宰相)尝以隙地私易尚食圃……营邸店,夺民利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鲁宗道为谕德(官职)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敏中(参知政事)因密使吏访其贼,吏食于村店 |
《宋史》 | 街道卒除道,侵子融邸店尺寸地,至自诣开封府诉之 |
A.社会习俗受商业冲击彻底改变 |
B.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
C.商品经济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 |
D.政府官员经营商业使社会矛盾激化 |
12.
据记载,以机器为核心的工厂曾引起了激烈的武装抗议。1811至1816年间,英国爆发了卢德运动。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捣毁纺织机器。运动在被镇压后很快销声匿迹。这表明
A.英国工厂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 |
B.工业化进程中阶级矛盾有所激化 |
C.手工业工人不能接受技术革新 |
D.工人们追求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 |
13.
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