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
(3)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后,提出《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满蒙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与日本“有重大的利害关系”,纲领还表示,日本将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来维护并进一步扩张其在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权益。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实施武装占领中国东北的计划。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莫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三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时间 | 大事 |
1938年 | 45个华侨团体聚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
1939年 | 《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很快唱响全国。 |
1943年 | 美,中,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处置日本问题。 |
1945年 | 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以上,建立了十九个大的解放区。 |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在30年代加紧侵华的原因。国内史学界关于抗战的时间问题有“十四年说”和“八年说”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指出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抗战奠定了民族复兴基础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的重大成果。
(3)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因素有哪些?
2.
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
材料 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
3.
秦始皇和拿破仑都是在历史转变的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过去的策论先生们喜欢做“秦始皇拿破仑合论”,这常常被人当做谈笑的资料。但是我们如果要研究历史转变,这两人的确有可以供我们参证的地方。拿破仑法典代表了资本主义的特性,所以克劳斯维茨说,拿破仑的二十年的胜利是他的新政治制度的结果,这是一方面。然而另外又有一面,拿破仑的武力征服却是反动的。他的利剑一斫到各民族的本身,便折断了,他自己倒反被各国人民的事业所推翻。秦始皇的时代不是拿破仑的时代,这是不用多说的。然而我们可以这样讲,秦国“六世之威”(贾谊语)是由孝公所开始建树起来的,这代表了古代世界的转向。秦国变法,“不别亲疏”而一切按照法律处理,因而推翻了古旧的氏族贵族专政制度,这使秦国在耕战智术方面有了发展,以致富强起来。其所以如此,并不是秦始皇个人的能力,而是贾谊所说“势也”,这是一方面。然而另外又有一面,秦始皇销毁兵器以铸金人,武力奴役各国人民却是反动的。民族的民众的反秦战争和六国合纵的抗秦战争,在性质上完全是两件事,这是应当分辨的。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和秦始皇对各自所处时代“历史转变”的突出贡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被各国人民的事业所推翻”的直接原因,并说明秦始皇发动战争的双重性。
(3)据材料,说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
材料 过去的策论先生们喜欢做“秦始皇拿破仑合论”,这常常被人当做谈笑的资料。但是我们如果要研究历史转变,这两人的确有可以供我们参证的地方。拿破仑法典代表了资本主义的特性,所以克劳斯维茨说,拿破仑的二十年的胜利是他的新政治制度的结果,这是一方面。然而另外又有一面,拿破仑的武力征服却是反动的。他的利剑一斫到各民族的本身,便折断了,他自己倒反被各国人民的事业所推翻。秦始皇的时代不是拿破仑的时代,这是不用多说的。然而我们可以这样讲,秦国“六世之威”(贾谊语)是由孝公所开始建树起来的,这代表了古代世界的转向。秦国变法,“不别亲疏”而一切按照法律处理,因而推翻了古旧的氏族贵族专政制度,这使秦国在耕战智术方面有了发展,以致富强起来。其所以如此,并不是秦始皇个人的能力,而是贾谊所说“势也”,这是一方面。然而另外又有一面,秦始皇销毁兵器以铸金人,武力奴役各国人民却是反动的。民族的民众的反秦战争和六国合纵的抗秦战争,在性质上完全是两件事,这是应当分辨的。
——摘编自候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和秦始皇对各自所处时代“历史转变”的突出贡献。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被各国人民的事业所推翻”的直接原因,并说明秦始皇发动战争的双重性。
(3)据材料,说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象是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我们中国人数有四万万,向来虽然爱和平,但是为生死的关头也当然是要奋斗的,当然有很大的武力。如果亚洲民族全联合起来,用这样固有的武力去和欧洲人讲武,一定是有胜无败的!”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直接相关的革命理论。
(2)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和甘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正确评价这两种不同斗争方式的标准是什么?
材料一 孙中山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象是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我们中国人数有四万万,向来虽然爱和平,但是为生死的关头也当然是要奋斗的,当然有很大的武力。如果亚洲民族全联合起来,用这样固有的武力去和欧洲人讲武,一定是有胜无败的!”
——摘编自《总理全集》
材料二 当时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的对立远没达到所谓的“你死我活”的地步,这一方面与印度人笃信佛教劝谕信徒修行、寡欲、与世无争、甘于过贫苦的日子有关,而且去翻翻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史也会了解,当年英国是带着工业革命的新文明踏上印度大陆的,而此前的这块大陆从文明程度上讲差不多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早期吧。如果把甘地和孙中山处理“反帝”这件事的方式互换一下,让甘地在印度组织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让孙中山绝食号召国人非暴力不合作,后果可想而知。——《世间几人如甘地》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直接相关的革命理论。
(2)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和甘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正确评价这两种不同斗争方式的标准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4题)
5.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
B.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C.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
6.
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里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是
A.淞沪会战 |
B.南京大屠杀 |
C.血战台儿庄 |
D.旅顺大屠杀 |
7.
据香港报道.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公开拍卖当年从北京圆明园掠走的十二生肖青铜兽首像中的鼠首和兔首。引发中国抗议,轰动全球。文中“当年从北京圆明园掠走”与哪一事件相关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
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
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
9.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A.鸦片战争爆发后 |
B.甲午战争失败后 |
C.八国联军侵华后 |
D.武昌起义爆发后 |
11.
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2.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
B.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C.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
D.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 |
13.
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红军装、五星帽,而要佩戴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
C.结成统一战线,争取民族解放 |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
15.
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表明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B.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 |
C.正面战场战略战术运用灵活 |
D.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
16.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点有
①割占中国领土 ②清政府巨额赔款 ③开埠通商 ④划定使馆界 ⑤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设厂
①割占中国领土 ②清政府巨额赔款 ③开埠通商 ④划定使馆界 ⑤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设厂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②③ | D.② |
17.
清帝诏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