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15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具体学科科学家统计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术传统一贯是重文轻理,重书本轻实践。科学技术及其有关知识,不是被视为三教九流、旁门左道,就是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而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不齿。自古“君子动口不动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玩物”被认为是“丧志”,脱离实际是旧知识分子的通病。
——据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整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徒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
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統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及江淮间流人南渡江,侨寓在这一带,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

——摘编自《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之影响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指出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凡行路巷街。戏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达”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令相差无几。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1300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

——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道规则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并说明对中西方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12题)

4.
在古罗马的刑法领域,被告的秩序性尊严(身份等级)是量刑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享有秩序性尊严者一般承担较轻的刑罚;而如果受害者的秩序性尊严越高,则施害者的罪行越严重。由此可知罗马法(  )
A.重在保护贵族利益而制定B.受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C.尚未确立罪刑相适应原则D.维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5.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一变化有利于
A.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D.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
6.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7.
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8.
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A.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C.货币赋税已取代了实物赋税
D.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
9.
欧洲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4.5倍,英法德为2~2.5倍,物价上涨使城乡的雇佣劳动者进一步受到剥夺,因为工资增长幅度低于物价上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
B.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过剩
C.世界大战导致物资稀缺
D.经济危机引发物价波动
10.
《全球通史》写道:大约到1550年,经历了两个世纪活跃的发明创造活动之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启蒙运动的发展
D.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11.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
12.
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以下思想主张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A.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B.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是非评判标准
C.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D.极力推崇自由、个性、平等
13.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14.
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
A.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B.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D.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15.
“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A.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
C.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
D.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