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发现日本社会变革具有自己的特征,那就是革命被改良所取代。明治维新使近代日本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之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并跻身列强之林。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在德川幕府版籍奉还、王政复古的前提下进行的,近代日本构建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但正如幕府成立以来万世一系的天皇一直都没能真正掌权一样,近代的日本天皇也没能成为决策的真正核心,先是藩阀、后是军阀,控制着近代日本的政军大权。……日本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创立起近代国家框架。另外,在构建教育体系和转变思维模式上,日本也做了不少功课。……日本在古代曾吸收中国文化,实施和魂汉才的改革开放路线。近代以来,汹涌的西化大潮让日本无力抵挡,要想摆脱被殖民化的厄运就必须与列强为伍,并导入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为此,必须排除作为虚学的理学,由西方的实学取而代之。明治政府的一些高官和智囊对于西方文化也是来者不拒并极端发挥,……西化派的极端做法遭到传统派的抨击,国粹派诞生并主张恢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标准。
——王屏《近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一般认为,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在这个事情之前,清政府对国内的统治还相当稳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还远没有成气候,暴力革命的主张不得人心……新政的前几年,还未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涉及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废科举兴学堂、倡办实业等方面,当然,政府部门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外务部的设立。这些措施大都得到执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戊戌年只打雷不下雨的改革要实在很多。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沣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摘编自360百科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不同?并谈一谈由此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 我们发现日本社会变革具有自己的特征,那就是革命被改良所取代。明治维新使近代日本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之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并跻身列强之林。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在德川幕府版籍奉还、王政复古的前提下进行的,近代日本构建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但正如幕府成立以来万世一系的天皇一直都没能真正掌权一样,近代的日本天皇也没能成为决策的真正核心,先是藩阀、后是军阀,控制着近代日本的政军大权。……日本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创立起近代国家框架。另外,在构建教育体系和转变思维模式上,日本也做了不少功课。……日本在古代曾吸收中国文化,实施和魂汉才的改革开放路线。近代以来,汹涌的西化大潮让日本无力抵挡,要想摆脱被殖民化的厄运就必须与列强为伍,并导入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为此,必须排除作为虚学的理学,由西方的实学取而代之。明治政府的一些高官和智囊对于西方文化也是来者不拒并极端发挥,……西化派的极端做法遭到传统派的抨击,国粹派诞生并主张恢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标准。
——王屏《近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一般认为,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在这个事情之前,清政府对国内的统治还相当稳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还远没有成气候,暴力革命的主张不得人心……新政的前几年,还未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涉及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废科举兴学堂、倡办实业等方面,当然,政府部门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外务部的设立。这些措施大都得到执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戊戌年只打雷不下雨的改革要实在很多。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沣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摘编自360百科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不同?并谈一谈由此得到的启示?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断变化的皇帝新衣,皇帝的本质是不变的(Frank)。实际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就是国际的,它的产生不是一个单独的来源,而是全世界,十分国际化的诸多因素,激烈碰撞随机耦合,是前世界体系裂变的结果,所以产生是国际的,结果也是国际的。”
——张木生《改造我们的历史观》
依据材料中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自拟一个主题,根据所学的世界历史的有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形成紧密的逻辑结构。)
材料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断变化的皇帝新衣,皇帝的本质是不变的(Frank)。实际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就是国际的,它的产生不是一个单独的来源,而是全世界,十分国际化的诸多因素,激烈碰撞随机耦合,是前世界体系裂变的结果,所以产生是国际的,结果也是国际的。”
——张木生《改造我们的历史观》
依据材料中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自拟一个主题,根据所学的世界历史的有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形成紧密的逻辑结构。)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低关税或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19世纪末,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认为英帝国应该建立共同的关税,以保护帝国不受到外来竞争的危害。这个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而自由贸易长期以来已经是英国的立国之本,受到两大党的共同维护。1903年张伯伦公开宣布他主张建立保护性关税,并辞去殖民大臣职务。不久,他建立“关税改革同盟”,大力宣传关税改革思想,掀起声势浩大的关税改革运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挑起关税战产生的国际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低关税或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19世纪末,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认为英帝国应该建立共同的关税,以保护帝国不受到外来竞争的危害。这个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而自由贸易长期以来已经是英国的立国之本,受到两大党的共同维护。1903年张伯伦公开宣布他主张建立保护性关税,并辞去殖民大臣职务。不久,他建立“关税改革同盟”,大力宣传关税改革思想,掀起声势浩大的关税改革运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各种商品进口税平均提高40%.当时上千名经济学家反对这种经济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认为最后对美国也会不利,但胡佛认为此法符合美国民族最高利益。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60%~100%.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伯伦主张关税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挑起关税战产生的国际影响。
2.单选题- (共14题)
4.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说“罗马平民曾一度一致坚持要求公布十二铜表法时,这表明他们对没有知识和选举权并不能使人真正获得自由的思想已有了朦胧的认识;但是他们从没有想到需要在人民大众中普及知识,这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认识。”这表明
A.罗马共和国缺乏必要的政治教育 |
B.罗马法的产生与知识教育没有关系 |
C.罗马法是普及知识教育的结果 |
D.罗马法产生超越了那个时代的认识 |
5.
1694年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党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后,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选举结果影响组阁 |
B.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
C.议会对内阁没有制约权 |
D.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 |
6.
吕思勉在《中国史》中说“五口通商一役,种种的经过,都是不谙外情当然的结果……倒像英国的战争,专为强销鸦片而来;中国既然战败,就不得不承认他贩卖鸦片似的。于是中国对于鸦片,既无弛禁的明文,而实际上反任英人任意运销,变做无税的物品。”这表明
A.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脱离了世界潮流 |
B.中英战争的原因是英国强销鸦片 |
C.《南京条约》后,鸦片贸易取得了合法地位 |
D.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征收鸦片税 |
7.
1860年9月《北华捷报》报告太平天国主将周文嘉发布文告称“我天朝文武官员暨担任乡官者,统应明辨是非,以身作则,晓谕百姓,真诚服从本主将之号令,并按户造册禀报前来,尔等责无旁贷。”这反映太平天国
A.恢复封建秩序 |
B.注重政权建设 |
C.强化户籍管理 |
D.缓解内部矛盾 |
9.
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敌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旨在强调
A.各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 |
B.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 |
C.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D.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 |
10.
数据统计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途径。观察下图,可以得到的正解结论是中国所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


A.官营手工业束缚了中国经济发展 |
B.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
C.开放通商口岸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
D.列强侵略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
11.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某部队曾向中央发出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C.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D.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C.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D.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12.
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
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
D.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 |
13.
为解决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从1953年起,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78年,国家又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
B.国家经济体制发生变革 |
C.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
D.农村副业获得了大发展 |
14.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使清王朝统治集团分化出一些试图在某些制度上“师夷”的维新人士,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也不堪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但这毕竟是改革层面上的飞跃。这一“分化”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B.造成了清廷官员内部的分裂 |
C.导致了清王朝统治的灭亡 |
D.促进了中国维新思想的产生 |
15.
康德说:“一个人确实可以为了他本人并且也只是在一段时间之内,推迟对自己有义务加以认识的事物的启蒙;然而径行放弃它,那就无论是对他本人,而更是对于其后代,都可以说是违反而且践踏了人类的神圣权利。”这说明康德主张
A.自由是个人应有的权利 |
B.理性可以被相互转让 |
C.人要勇于批判与反思 |
D.建立公正的和谐社会 |
16.
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时说:“在亚洲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中,是什么经济必要性使得最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纲领能够被人接受呢?这是因为必须摧毁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封建主义。”这反映了
A.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在中国占支配地位 |
B.“平均地权”政策具有很大空想性 |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
D.俄国革命受到了“平均地权”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