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11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英格兰和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的工业产品占全国工业产品的67%。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工业要求企业更接近原科、能源产地和市场。中西部矿产资源富饶,又有庞大的潜在市场,因此迅速发展为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农机、汽车、石油等重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基地。1939年,中西部的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跃居全国工业的首位。同年,美国工业摇篮一新英格兰的工业产值仅占8.6%,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的工业产值占28%。大西洋沿岸中部各州制造业转向制作技术水平较高的精密产品,与中西部并列成为各具特色的两大制造业地带。1870~1940年,美国城市由663个猛增到3464个,增长了4倍,城市人口由990万增长到7400万,增加了6.7倍,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的比重由占25.7%上升到56.5%。
——摘编自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贸易日益扩大,商业化的浪潮成为城市化的首要推动力。统计表明,中国近代产业结构中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是一以贯之的固定格局:1894年,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是9.7:1,1920年是3:1。贝罗赫在谈到中国城市化时指出:“在20世纪初,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还比第三世界其他地方低得多。”至于制造业就业人口在近代中国本是一个无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即使以包括海员、搬运工人等在内的并非制造业的全部产业工人人数计之,至抗战前最高估计也不会超过400万,以此与全国四亿多人口的百分比,也不足1%!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谓的典型的“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中国近代制造工业主要集中于沿海省份,特别是通商口岸城市;外资工厂在制造业部门占有主要份额。
——据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的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中国城市化与美国不同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拨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徒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
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統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境地止画方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及江淮间流人南渡江,侨寓在这一带,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

——摘编自《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之影响述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指出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末期,尼克松政府不仅面对着“战争带来的混乱”,而且还“需要为一个新的时代系统指定一项新的外交政策”。尼克松和基辛格都是现实主义政治家,基辛格的“均势”理论以及“多极”世界的主张,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使美国外交回到现实主义,现实地认识苏联的威胁,并确立与苏联交往的战略。他认为:“美国几乎完全主宰世界舞台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美国的核优势正在消失,经济霸权正受到欧洲和日本充满活力的增长的挑战...冷战以来被认为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美国外交的新机遇出现了。”尼克松上台后,提出尼克松主义,实施缓和战略,加强与苏联的“联系”,逐步减少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义务,巩固与欧洲的关系,实现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对冷战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摘编自《当代西方研究: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表现。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恩,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主张文学改良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胡适主张文学改良的目的和历史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

——整理自《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6题)

6.
以下为日本天皇某一公告内容节选:“朕深鉴于世界之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该公告
A.继续垂涎中国领土
B.抹杀日军在华暴行
C.建议中日和平谈判
D.体现了中国的胜利
7.
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
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
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
8.
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9.
雅典公民要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并懂得驳倒对手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城邦生活,因此学习修辞学和辩论术成为雅典的一股潮流。智者学派的兴起直接迎合这股潮流,因而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可见,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当时
A.雅典工商业经济发展
B.雅典民主政治的发达
C.雅典人崇尚理性精神
D.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10.
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政治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自由应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限,主张将自由原则应用到财产上。”这些主张
A.坚持自由平等的指导思想
B.维护财产私有与自由原则
C.有利于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D.树立财富平等的革命目标
11.
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史料
出处
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白氏长庆集·序》(824年)
中和三年癸卵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
《家训序》
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
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
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
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