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区实验中学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10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就仿效西方,试图走上工业化道路,但几次努力都告失败。1949年一年,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不及印度。中国经济社会体制中似乎存在着排斥工业化的因素。例如“体”与“用”一直是个纠缠不清的问题,对“体”的强调总是压抑了“用”的发展。政府以发动工业化为已任,始终视民营工业为异已力量;市场一直未获得真正的发育和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在1949年重新开始,但是具有真正意义的工业化是在1979年之后。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土改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所有应加没收和征收的土地,在当地解放以后,如以出卖、出典、赠送或其他方式转移分散者,一律无效”;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度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改期间地方政府组织了人民法庭,依法惩办一切违抗或破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新区土改于1952年基本结束,据统计,约有三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改,获得经济利益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70%,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0%左右。

——摘编自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顺利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整个战役中,法国损失了约10万人,其他同盟国损失了2万人,德国损失了45,000人。这些损失还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进攻所蒙受的损失的一半。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打击。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巨大灾难的原因。虽然这些指责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但另一些因素似乎更具决定性。一个因素是苏——德条约的影响,这一条约使希特勒能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1914年,法国曾得到在东线作战的沙俄军队相当大的援助;现在,法国必须单独与德国对抗,仅得到英国比较微薄的支持。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对法国的进攻特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中法国失败的原因。
4.
   材料一: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一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间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沉湘流域。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屈原虽遭谗被疏,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楚都郑(今湖北江陵)被秦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诗篇,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屈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原因。

3.单选题(共9题)

5.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 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 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6.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相较于民初时代的中国立法,英国
A.构建了本国法治的传统
B.确立了近代君主立宪制
C.更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建立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7.
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A.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
D.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8.
1919年7月有人攻击俄共(布)实行一党专政。列宁却这样回答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基地。”材料说明
A.列宁时代已经奠定一党专制的基础
B.苏俄欲巩固政权必须多党联合执政
C.这是斯大林模式对苏俄经济方面的要求
D.一党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由之路
9.
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与之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
A.欧洲早期工场手工业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机器大工业
C.新型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与19世纪晚期相比促成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福利国家制度确立和扩展 B. 重视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
B.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推动 D.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施
11.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 “历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为是独一无二的;杂事则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它侵入社会的每个层次,在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刻下印记……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在材料中,布罗代尔强调(  )
A.日常生活的琐碎性使其不能成为独立、完整的史学体系
B.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考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可站在欧洲史学家的立场从总体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琐闻轶事显露社会的真实面目
12.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3.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巨大破坏给人们留下了心灵创伤

4.选择题(共1题)

14.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