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在争取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五四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壮大“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怎样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始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壮大“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怎样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3)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2.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伴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宋的法制改革特点。
材料 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伴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摘编自张本顺《变革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宋的法制改革特点。
3.
反腐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改变官吏中功臣度其后裔较多的问题.武帝下令推行察举选官制度,令郡国守相、二千石以通晓儒家经典为标准,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于朝廷,经考试后任官。这些人出身相对贫寒,但文化素质较高,他们跻入仕途,改变了官吏队伍的成分,提高了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设十三部刺史,加大监察力度,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从制度上保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时刻处于监督之下,使腐败能够被较早发现和惩治,而一旦发现贪污、受贿、枉法的官吏,则予以重法惩治……公孙弘、赵禹、尹齐等一批公正执法,廉洁自律的官员得到好评,被树为百官的表率。通过以上措施,加上其他政耗的配合,到武帝晚年,贪污腐败之风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已经激化的社会和阶搋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动荡的局面又趋向稳定。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反腐的特点。
(3)综合上所述,谈谈上述反腐行动带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一 为了改变官吏中功臣度其后裔较多的问题.武帝下令推行察举选官制度,令郡国守相、二千石以通晓儒家经典为标准,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于朝廷,经考试后任官。这些人出身相对贫寒,但文化素质较高,他们跻入仕途,改变了官吏队伍的成分,提高了官吏队伍的整体素质……设十三部刺史,加大监察力度,鼓励吏民越级上书,诣阙言事,从制度上保证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时刻处于监督之下,使腐败能够被较早发现和惩治,而一旦发现贪污、受贿、枉法的官吏,则予以重法惩治……公孙弘、赵禹、尹齐等一批公正执法,廉洁自律的官员得到好评,被树为百官的表率。通过以上措施,加上其他政耗的配合,到武帝晚年,贪污腐败之风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已经激化的社会和阶搋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动荡的局面又趋向稳定。
——摘编自王春瑜《简明中国反贪史》
材料二 早在1889年,英国就颁布了首部反腐.败法规。至2003年针对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制定或添加新的法律条文达10—类。英国往往是采用出一类问题制定一个法律,采取一项措施甚至设立一个机构等来进行处理。英国将教育防范作为其反腐败策略的中心,在教育防范上所下的功夫要比惩处大得多。在英国,很多腐败案件都是首先由新闻媒体予以披露的,大到政府对外政策.小到购衣物之类的生活细节都会被媒体曝光。因此,真正的腐败行为要承受的舆论风险可想而知。——摘编自《国外反腐败招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反腐防腐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反腐的特点。
(3)综合上所述,谈谈上述反腐行动带给我们的启示。
2.单选题- (共20题)
4.
由于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不同的小城邦构成城邦之间的商业交流战争劝降等都需要能言善辩之人,所以他们发动的更多是“舌尖上的战争”,谁能将对方辩倒,谁就是“王”。这体现出古希腊
A.思想文化繁荣的土壤 |
B.城邦间尖锐的矛盾 |
C.城邦民主政治的成因 |
D.雄辩决定城邦成败 |
5.
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
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 |
C.材料体现的是公民法的内容 |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
6.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材料说明德国
A.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
B.帝国议会没有立法权 |
C.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
D.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错位 |
7.
有人说,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总统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对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选谁都差不多。他这样说的重要依据是
A.两党的政见完全一致 |
B.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
C.选举程序具有欺骗性 |
D.公民民主自由意识淡薄 |
8.
甲午战败,“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不三年,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为中国再出发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能性。”这主要反映了甲午战败
A.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
B.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C.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迷梦 |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
9.
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阀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这表明
A.军阀派系纷争消除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
C.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
D.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
10.
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同一时期反映该历史事件的标语口号还有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B.打土豪、分田地 |
C.打倒列强、除军阀 |
D.全民抗战、一致对外 |
11.
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B.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
C.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 |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
12.
如图是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塑造的一尊林则徐夫妇蜡像。关于英国人塑造蜡像原因,清政府驻英副使刘锡鸿参观后认为英国人非常敬重林则徐“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的品格:王韬认为大清帝国钦差大臣林则徐放在蜡像馆门旁显眼处,竟然成了一个门卫!感到莫大耻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刘锡鸿站在清政府立场上看问题,不足为信 |
B.王韬受封建思想影响较大,缺乏现代气息 |
C.评价历史易受研究角度的影响,有一定主观 |
D.历史本就“横看成岭侧成峰”,任由后人评说 |
13.
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A.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
B.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
C.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
D.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
15.
1934年,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议报告估计“将实现一省或数省的苏维埃革命的首先胜利,并奠定苏维埃革命在全中国胜利的强固基础。”据此确定的战略方针
A.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B.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
16.
下表为“清代地方督抚旗员、汉员变化表”。综合表格内容可知,当时
| 总督 | 巡抚 | ||||
汉员 | 旗员 | 合计 | 汉员 | 旗员 | 合计 | |
1837年 | 3 | 7 | 10 | 12 | 8 | 20 |
1864年 | 7 | 3 | 10 | 19 | 0 | 19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时局变动导致政权结构的变化 |
C.地方机构开启半殖民地化进程 |
D.出现地方与朝廷分庭抗礼局面 |
17.
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A. 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B.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C. 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D. 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A. 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B.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C. 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D. 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18.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
B.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
C.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
某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首次提出政协应“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上述提法出现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一五计划”的推行 |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D.中共“八大”闭幕 |
20.
1955年7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表示同意。8月1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月10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这表明
A.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
C.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
D.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
21.
“经济复兴会产生溢出效应,它将在心理上恢复西欧对美国乃至西方阵营的信心,并对苏联形成压力,马歇尔计划最大的胜利恰恰是心理上的”。材料反映马歇尔计划
A.推动了欧洲国家经济的复兴 |
B.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
C.干涉了其他国家的内政 |
D.直接导致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
22.
《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入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皇帝制度独揽大权 |
B.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
C.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
D.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