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明朝相比,清朝官学种类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由于科举考试题目由《四书》《五经》里出,所以《四书》《五经》成为生徒学习的必修课,律学、书学、算学等科目的教学也要适应科举的要求。又如,考试文体为八股文,学校就注重训练、教授如何写好八股文,而忽略了其他科目的学习。学子很少涉及其他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学习,而儒家经典免不了带有迂腐之气,大大影响了学子创造性的发挥。
——摘编自《明清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各类学校是人文主义者反封建教会的斗争阵地,教育以现实人文学科为主要内容,重视个人自由、个性解放、重视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焕发人的智慧和才华,面向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他们学习的科目很广泛,涉及小说诗歌、绘画雕刻、天文地理、政治历史、新哲学等学科。这些学科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校首先注意的是古典文化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基本上排除了神学。
——摘自《世界全史百卷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教育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不同教育各自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与明朝相比,清朝官学种类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由于科举考试题目由《四书》《五经》里出,所以《四书》《五经》成为生徒学习的必修课,律学、书学、算学等科目的教学也要适应科举的要求。又如,考试文体为八股文,学校就注重训练、教授如何写好八股文,而忽略了其他科目的学习。学子很少涉及其他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学习,而儒家经典免不了带有迂腐之气,大大影响了学子创造性的发挥。
——摘编自《明清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各类学校是人文主义者反封建教会的斗争阵地,教育以现实人文学科为主要内容,重视个人自由、个性解放、重视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焕发人的智慧和才华,面向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他们学习的科目很广泛,涉及小说诗歌、绘画雕刻、天文地理、政治历史、新哲学等学科。这些学科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校首先注意的是古典文化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基本上排除了神学。
——摘自《世界全史百卷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教育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不同教育各自产生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德国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人类自我精神的每一次升华,都是与古典优秀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人类古典优秀文化就像大海边连着船只的缆绳,如果没有缆绳,船只将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同样,如果我们同古典优秀文化失去了联系,人类也将漫无目的地前行。”
——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时代精神状况》
围绕材料,结合14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德国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人类自我精神的每一次升华,都是与古典优秀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人类古典优秀文化就像大海边连着船只的缆绳,如果没有缆绳,船只将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同样,如果我们同古典优秀文化失去了联系,人类也将漫无目的地前行。”
——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时代精神状况》
围绕材料,结合14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他们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入白籍者不负担国家调役。侨人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侨州和它所属的郡县也不是都在一处,有的相距很远,管理极为不便。
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所以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但北伐多次失散,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法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而且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实行了土断政策。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重新划定郡县疆界,并调整隶属关系,使州郡与所属郡县不至于相互隔越。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搜括出来,充作政府的赋役对象。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断政策的作用。
材料 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他们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入白籍者不负担国家调役。侨人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侨州和它所属的郡县也不是都在一处,有的相距很远,管理极为不便。
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所以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但北伐多次失散,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法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而且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实行了土断政策。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重新划定郡县疆界,并调整隶属关系,使州郡与所属郡县不至于相互隔越。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搜括出来,充作政府的赋役对象。
——摘编自《东晋土断》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括东晋实行土断政策的原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断政策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7题)
4.
在斯巴达,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行使同法权的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他的行路并有权对其进行刑事审判。在雅典高级官吏从选任到离职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这表明古希腊
A.由监察官代表平民参与国政 |
B.重视对统治阶层权力的监察 |
C.构建了轮番而治的政治体制 |
D.实现了吏治清明的民主政治 |
5.
为增加提供税收与服役的居民数量(在罗马军队中只有完整的公民能够服役),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自由出身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表明
A.罗马法业已完善成熟 |
B.帝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
C.公民权享有范围扩大 |
D.男女平等原则得以确立 |
6.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得到发展,法国建立了共和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而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帝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联邦议会的多数同意 |
B.德意志帝国联邦议会由直接选举产生 |
C.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参议院同意 |
D.法国众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
7.
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英国相继颁布《权利法案》(1689年)《王位继承法》(1701年),《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人民代表制法》(1884年)《重新分配议席法》(1885年)。这反映了英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特点是
A.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与完善 |
B.政治权力中心逐渐实现转移 |
C.运用立法手段推进民主进程 |
D.始终受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 |
8.
美国制宪会议就众议院议员席位分配问题曾出现三个建设方案:方案一,(马里兰州)将奴隶也算入州人口数;方案二(密歇根州)只将自由人算入州人口基数;最终方案,奴隶按五分之三的比例加入州人口基数。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说明了
A.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策略 |
B.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
C.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
D.奴隶是民主选举的重要力量 |
9.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按货价计算,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领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高享有同等关税特权。这表明中国
A.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国 |
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
C.清政府主动开放进程加快 |
D.取得关税“最惠国待遇” |
10.
19世纪之交,欧洲的机床技师之间曾经广泛存在着雇员一一雇主关系,其成员彼此之间互相传授行业秘密,经验因之不断积累,创造性思想亦由此得到激发。这一现象
A.说明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 |
B.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C.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基础 |
D.激发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
11.
19世纪70年代,京师同文馆刊印《俄国史略》和《各国史略》作为历史教材;1898-1901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则相继组织刊印《法国新志》《俄国新志》《万国史》《欧罗巴史》等作为历史教材。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洋务运动方兴未艾 |
B.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
C.历史教育的近代化 |
D.文化教育奴化严重 |
12.
莎士比亚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其作品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这说明莎士比亚戏剧
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 |
B.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 |
D.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 |
13.
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A.崇尚知识美德 |
B.重视道德规范 |
C.尊崇法律权威 |
D.追求政治民主 |
14.
17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这说明他
A.认为中华帝国政治制度无与伦比 |
B.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自身诉求 |
C.肯定宗教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D.主张加强东西方无神论比较研究 |
15.
汤显祖的作品强调“情”字,曾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说明他
A.崇尚阳明心学 |
B.嘲讽黑暗世风 |
C.提倡精神自由 |
D.追求现世功利 |
16.
1898年,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这表明清政府
A.利用舆论加强监督 |
B.扩大普选权的范围 |
C.全面改革科举制度 |
D.调整政治参与方式 |
17.
胡适提倡“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即不依傍、不育从。1919年,他进一步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评判的评判”。这反映了他主张
A.摒弃传统儒家学说 |
B.继承发扬经世致用思想 |
C.培育独立理性精神 |
D.开展平民化的文学革命 |
18.
1912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回,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体现了孙中山
A.重申“排满驱胡”革命誓言 |
B.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 |
C.宣示民族革命目标业已达成 |
D.实现民族统一的政治追求 |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充分发拥现有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潜力,扩大招生,并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这主要是为了
A.配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
B.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
C.推进教育形式现代化进程 |
D.适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