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文艺复兴运动”起,欧洲开始独步世界文明的前列;“发现新大陆”后,更开始了世界性的扩张,到19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挟工业革命唤起的强大威力,基本上实现了对全球的统治。在那个时代,“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这样一些思想,很合乎欧洲人的胃口。于是,达尔文认为仅适用于生物界的“进化论”,被“误读”为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达尔文主义”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19世纪后期,严复(1854-1921)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来到一个充满竞争精神的国度,加上欧洲社会的公共传媒与社会舆论弥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浸染,使严复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不能不受影响。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的〈天演论〉》整理
材料二在《天演论》中,严复接受了斯宾塞”适者生存”的口号,且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天演论》出版后,风靡中国思想界。梁启超因之宣讲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胡洪梓也因之取“适者生存”之意改名为胡适;五四时期,陈独秀则作了进一步发挥,“进化论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但在看到西方功利文化的恶果后,严复日益认识到中国保持“国种特性”的重要,进而开始从学习西方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答案,遗嘱中更是提出:“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进化论”适用对象的变化,并分别分析欧洲和严复“误读”、“误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进化论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严复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自“文艺复兴运动”起,欧洲开始独步世界文明的前列;“发现新大陆”后,更开始了世界性的扩张,到19世纪后半期,欧洲列强挟工业革命唤起的强大威力,基本上实现了对全球的统治。在那个时代,“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这样一些思想,很合乎欧洲人的胃口。于是,达尔文认为仅适用于生物界的“进化论”,被“误读”为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达尔文主义”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19世纪后期,严复(1854-1921)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来到一个充满竞争精神的国度,加上欧洲社会的公共传媒与社会舆论弥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浸染,使严复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不能不受影响。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的〈天演论〉》整理
材料二在《天演论》中,严复接受了斯宾塞”适者生存”的口号,且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天演论》出版后,风靡中国思想界。梁启超因之宣讲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胡洪梓也因之取“适者生存”之意改名为胡适;五四时期,陈独秀则作了进一步发挥,“进化论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但在看到西方功利文化的恶果后,严复日益认识到中国保持“国种特性”的重要,进而开始从学习西方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答案,遗嘱中更是提出:“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扳。”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进化论”适用对象的变化,并分别分析欧洲和严复“误读”、“误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进化论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严复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二:康君枉议辛亥,谓其致国粹之丧失,教化之陵夷,政治之窳败,国命之分亡,诋毁共和,提倡虚君共和。吾等愤然击之。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三:康氏支持洋务,甲午战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力推变法,实为独主历史潮头之伟人。辛亥之后,坚持皇帝制度,有违历史大潮。就大时代而言,此两者皆为正常康君之左右,皆为人性之常态。
——摘编自胡英时《论人的思想变迁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两种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材料一: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二:康君枉议辛亥,谓其致国粹之丧失,教化之陵夷,政治之窳败,国命之分亡,诋毁共和,提倡虚君共和。吾等愤然击之。
——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三:康氏支持洋务,甲午战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力推变法,实为独主历史潮头之伟人。辛亥之后,坚持皇帝制度,有违历史大潮。就大时代而言,此两者皆为正常康君之左右,皆为人性之常态。
——摘编自胡英时《论人的思想变迁的进步性与保守性》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两种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
材料 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
3.单选题- (共26题)
5.
大革命失败后,***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这一主张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
B.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性 |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
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6.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
B.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
D.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
7.
《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
B.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
C.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8.
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 中原 | 西北 | 东北 | 江南 | 岭南 |
战国 | 117 | 29 | — | — | — |
西汉 | 238 | 54 | 13 | 47 | — |
东汉 | 467 | 95 | 14 | 138 | 29 |
——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
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
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
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
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 |
9.
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恰当的解释是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
10.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发展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B.出现最早的纸币 |
C.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 |
D.近代工业的出现 |
11.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以内部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
A.打破了城市的市坊界限 | 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
C.导致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12.
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
13.
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棉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
B.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
C.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
D.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 |
14.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A. 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15.
《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勅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这反映出唐代
A. 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 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 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 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A. 律法内容十分严苛 B. 商业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C. 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 仍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16.
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
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
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
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
17.
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
B.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 |
C.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
D.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
18.
以下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该表能反映
时间 | 进口总值 (单位:银两) | 其中(单位:银两) | 棉织品和毛织品占 当年进口总值之比 | |
棉纺织品 | 毛织品 | |||
1867年 | 6930万 | 1300万 | 740万 | 29% |
1873年 | 7410万 | 1800万 | 590万 | 32% |
1883年 | 7360万 | 1680万 | 390万 | 28% |
1893年 | 15130万 | 2730万 | 460方 | 21%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B.棉、毛织品是最大宗的进口商品 |
C.中国这一时期外贸顺差不断扩大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
B.便于官府监督 |
C.带动民用工业 |
D.临近销售市场 |
20.
阅读下表: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类别 | 比重(%) | 年平均增长率(%) | |
1921年 | 1936年 | ||
轻工业 | 44.1 | 30.7 | 5.46 |
重工业 | 54.6 | 62.9 | 9.94 |
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
B.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
D.国民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 |
21.
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创办了大生纱厂,他通过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当时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企业经营顺利,利润优厚。这表明
A.大生纱厂是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 |
B.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逐步消失 |
C.民族工业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扶助 |
D.股份制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 |
22.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
23.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霍布斯 |
B.伏尔泰 |
C.孟德斯鸠 |
D.达尔文 |
24.
“所有的节日都应该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他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时间。”该材料实质反映了
A.简化信教仪式的举措 |
B.否定宗教的思想 |
C.新经济因素的时代诉求 |
D.启蒙时代的到来 |
25.
五四运动后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适后还有别人提出国学书目,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创国学书目的旋风。这反映了
A.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
B.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
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
D.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
26.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
B.推动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 |
C.颂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
D.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
27.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
D.设议会、开国会 |
28.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
29.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A.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
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
30.
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A.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
B.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
C.奠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
D.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