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战国法家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鞍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其中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了以“术”为主的改革。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察法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他还整肃军兵,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他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申不害改革的影响。
材料 战国法家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鞍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其中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了以“术”为主的改革。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察法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他还整肃军兵,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他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摘编自《变法图强的申不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申不害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申不害改革的影响。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3年11月《开罗宣言》:“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
材料二 第一条甲:日本与每一盟国间之战争状态,……即告终止。乙:各盟国承认日本人民对于日本及其领海有完全的主权;第二条乙: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及要求;第六条甲:各盟国所有占领军,应予本条约生效后尽早撤离日本……。但本款规定并不妨碍外国武装部队依照或由于一个或二个以上的盟国与日本业已缔结或将缔结之双边或多边协定,而在日本领土上驻扎或留驻。
(2)根据材料一、二,简述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变化的意图。
材料一 1943年11月《开罗宣言》:“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
材料二 第一条甲:日本与每一盟国间之战争状态,……即告终止。乙:各盟国承认日本人民对于日本及其领海有完全的主权;第二条乙: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及要求;第六条甲:各盟国所有占领军,应予本条约生效后尽早撤离日本……。但本款规定并不妨碍外国武装部队依照或由于一个或二个以上的盟国与日本业已缔结或将缔结之双边或多边协定,而在日本领土上驻扎或留驻。
——1951年9月8日美国主持对日和约《旧金山和约》
(1)根据材料,概括两则材料对“台湾及澎湖列岛”规定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简述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变化的意图。
2.单选题- (共4题)
3.
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由此可以推知
A.新政妨碍国家工业化 |
B.斯大林体制符合苏联国情 |
C.集体农庄的弊端显现 |
D.苏联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
4.
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动 |
B.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5.
1898年《湘报》第二十号提出使中国富强的四点主张:“改法以同法”(“西法与中法相参也”);“通教以绵教”(“西教与中教并行也”);“屈尊以保尊”(“民权与君权两重也”);“合种以留种”(“黄人与白人互婚也”)。这些观点表明
A.立宪改革已是社会共识 |
B.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主流 |
C.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
D.中西文化实现深度交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