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曹操平定袁绍后,开始管建邺北城。将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区为宫殿、苑囿、官暑和贵族居住区,宫城建在城的北部中央,官署集中在宫城前的司马门外,南区为衙暑和里坊等。位于全城中部、由文昌殿南伸的南北向大道,经过宫城南门,直通南垣中央城门中阳门,构成了全城的中轴线。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以后,在东汉洛阳城废墟上重建都城。营建了正殿太极殿、皇帝寝殿式乾殿和皇后主殿阳殿(显阳殿)三组主殿,星南北纵列的格局。太板殿和阳殿两侧皆有配殿,为东西三殿并列的建筑形式,同时宫城内还有两条南北轴线通往主殿区和朝堂官署区,集中体现了“建中立极”“面朝后寝”的帝都制度。
曹魏新建的洛阳宮将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由汉代多宫制转变到单一城形制的时间,提前到了三国曹魏时期。曹魏洛阳城正殿“大极殿”的称谓被后世广泛使用,后世多个朝代的都城正殿均以此命。伴随多民族文化融合及经济贸易的繁荣发展,北魏洛阳都城出现了规范的里坊制和外郭城,形成了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组成的都城形制结构,此后,汉与各少数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其所建都城和宫殿都极力模仿魏晋洛阳城。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曹魏都城形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 曹操平定袁绍后,开始管建邺北城。将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区为宫殿、苑囿、官暑和贵族居住区,宫城建在城的北部中央,官署集中在宫城前的司马门外,南区为衙暑和里坊等。位于全城中部、由文昌殿南伸的南北向大道,经过宫城南门,直通南垣中央城门中阳门,构成了全城的中轴线。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以后,在东汉洛阳城废墟上重建都城。营建了正殿太极殿、皇帝寝殿式乾殿和皇后主殿阳殿(显阳殿)三组主殿,星南北纵列的格局。太板殿和阳殿两侧皆有配殿,为东西三殿并列的建筑形式,同时宫城内还有两条南北轴线通往主殿区和朝堂官署区,集中体现了“建中立极”“面朝后寝”的帝都制度。
曹魏新建的洛阳宮将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由汉代多宫制转变到单一城形制的时间,提前到了三国曹魏时期。曹魏洛阳城正殿“大极殿”的称谓被后世广泛使用,后世多个朝代的都城正殿均以此命。伴随多民族文化融合及经济贸易的繁荣发展,北魏洛阳都城出现了规范的里坊制和外郭城,形成了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组成的都城形制结构,此后,汉与各少数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其所建都城和宫殿都极力模仿魏晋洛阳城。
——据张杰、张清利《曹魏都城形制影响深运》等
(1)根据材料,概括曹魏都城形制改革的目的和改革后都城形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曹魏都城形制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4题)
2.
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可见,自然法
A.维护罗马现存政治经济制度 |
B.是罗马照搬希腊制度的例证 |
C.是罗马法中具有最高效力者 |
D.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与正义 |
3.
英国中世纪以来有一条“国王不能犯错”的政治原则。“光荣革命”后,《嗣位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这表明英国
A.确立了虚君统治的责任内阁 |
B.枢密院大臣拥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 |
C.形成了分权制衡的共和政体 |
D.国王的专断独行一定程度受到限制 |
4.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下议院可以通过提出弹劾等办法,追究政府国内外政策失败的责任。这一做法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
B.保证了下议院的立法权 |
C.加强了国王对上院的控制 |
D.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5.
1928年,***在井冈山地区以民歌的形式发布布告指出:“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粮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刻下稻熟之期,不准鹅鸭放田”由此可见,当时苏维埃政权
A.建立了民主联合政权 |
B.明确了土地革命纲领 |
C.重视根据地经济建设 |
D.坚持了民主革命原则 |
6.
据学者研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的外国外交使团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驻渝外国外交使团一览表
驻渝外国外交使团一览表
| 1940年初 | 1943年初 | 1946年初 |
大使馆 | 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意大利、比利时 | 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比利时 | 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比利时、波兰、荷兰、挪威、墨西哥、土耳其、加拿大、捷克、秘鲁、伊朗、阿根廷、意大利、智利、巴西 |
公使馆 | 荷兰、土耳其、墨西哥 | 荷兰、土耳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挪威、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 | 葡萄牙、澳大利亚、瑞典 |
专员公署 | | 印度 | 印度 |
统计 | 10 | 13 | 22 |
A.抗日战争影响中国外交变化 |
B.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国民政府 |
C.中国实现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
D.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彻底废除 |
8.
由下表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下列两个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 | 建交数量 |
1969 | 44 |
1972 | 88 |
A.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 |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9.
考古发现了商代遗址内大都有手工业作坊,这些作坊规模较大,所出产品多为礼器、装饰品和生活工具,而这些遗址多是当时商王国和诸侯国的城邑。这一现象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
B.体现了贵族统治的特权 |
C.满足了礼仪制度的需要 |
D.促进了官府手工业发展 |
10.
《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的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
D.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
11.
洋务期间,民间资金纷纷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官督商办企业。至甲午战争前夕,这类企业吸收了资本约1900万元,后因经营不善多被吞并、破产。这类企业
A.难以有效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
B.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C.一定程度阻滞民资经济发展 |
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产生 |
12.
近代绅士集团的转型,最初表现为绅与商的交叉渗透。但是甲午战争以后,绅士们相率“弃士经商”,热心于经营商务,寻找新的出路。一时秀才工厂、生员公司林林而立。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救亡图存思潮的感召 |
D.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 |
13.
1981年,《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到:“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计划经济内的市场”这一观点
A.总结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
B.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
C.继承发展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D.借鉴了对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做法 |
14.
从11世纪末开始,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为中心,并逐渐扩展到西欧各国,出现了研究、学习和采用罗马法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
A.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B.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
C.表明天主教会的权威被打破 |
D.说明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