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试从图中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摘自1939年5月***《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观察分析下列两幅图片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
3.
材料 (东汉建立后)刘秀虽然然仍以三公(司徒、司空、太尉)担任宰相的职务,但进一步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员的办法,加重了尚书的职权,扩大尚书机构,正式称为尚书台。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尚书台官员统管了军政、吏治、司法等政治事务,真是“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刘秀“以吏士责三公”,让三公只做一般官员做的事情,使他们各不副实。这种情况,延续了东汉一代。在地方政权方面,光武帝刘秀裁并了四百多县,这相当于西汉末年县、邑、侯国数的四分之一,吏职减去了十分之九,边塞的亭侯吏卒也陆续罢省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意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刘秀政治改革的主要意义。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转而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进行了哪些政治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贡献。
材料一: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转而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1938年,***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姚中国《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进行了哪些政治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贡献。
3.单选题- (共15题)
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
B.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
6.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
7.
“6日晚上,举行了专门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的会议。到处都有工人、学生。国民党组织开会庆祝。……第二天……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会场上到处是国民党旗和写着无产阶级口号的标语牌,还有很多绘有镰刀和斧头的红旗。”这一场景会发生在
A.1919年的北京 |
B.1926年的广州 |
C.1931年的瑞金 |
D.1935年的遵义 |
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在十六岁以上皆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对这一规定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维埃政府完全仿照苏俄模式 |
B.说明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
C.实行代议制和直接民主的方式 |
D.政权代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 |
9.
《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
A.“预备立宪”破产 |
B.共和思想影响扩大 |
C.清朝统治覆灭 |
D.该报为革命派所掌控 |
10.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中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
B.《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 |
C.《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
D.《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列强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
11.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1246倍。”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
A.中国人民购买力低 |
B.中国政府抵制洋货 |
C.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 |
D.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 |
12.
1792年,英国借口给乾隆皇帝祝寿,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来到中国,并趁机提出如下要求:划一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将几个城市开口通商,英国货物免征税或少征税。这些要求
A.乾隆皇帝当场答应以示恩宠 |
B.鸦片战争以后基本得到满足 |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得到满足 |
D.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得到满足 |
13.
有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准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时期 |
B.建立起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
C.客观上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
D.最早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14.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
15.
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由此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
A.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
C.增强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力量 |
D.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 |
16.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 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 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A. 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 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 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17.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18.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