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开辟“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并评析“一带一路”战略。
2.
材料 汉初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在汉朝开国时的62个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15个郡,盛产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吴楚与大藩国铜山盛布,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铜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汉武帝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所有旧币,销毁各郡国铸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新的“三官五铢”钱。通过这次彻底的货币改革,汉朝的币值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作用。
——摘编自张金一《最美的中国文化:汉半两到五铢钱的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7题)
3.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城市——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A.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
B.促使城市功能实现经济化 |
C.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
4.
唐朝中后期,长安城内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庙会开始兴起,寺庙和道观等地成为长安城内便利的经济交流场所。这反映出
A.坊市制逐渐被打破 |
B.政府不再监管商品交易 |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D.宗教传播阻碍经济发展 |
5.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
C.减弱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
6.
北宋时,商税额在三万贯以上的城市有三十九个。这些城市没有一个不是“州”的治所所在,其中还有很多是“路”的首府。这说明
A.北宋统治者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
B.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
C.商品经济发展需政治权力作为庇护 |
D.政治中心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 |
7.
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 夏商周 | 秦汉 | 魏晋 | 宋元 |
称谓 | 臣、人、众、野人 | 夫、仆 | 田客、部曲 | 佃客、庄客、农户 |
A.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
C.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
8.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
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
10.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A.生产工具的改进 |
B.争霸战争频繁 |
C.少数民族南下 |
D.人口的大量迁移 |
11.
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 建置 | 作用 |
开皇 三年 |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
大业元年 | 开通济渠。 | 连接洛阳与淮河。 |
开元二十二年 |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
B.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
C.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
12.
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
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 |
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
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 |
13.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
14.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15.
宋朝时,范仲淹为商人鸣不平,欧阳修力主“使商贾有利而通行”,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皆利”。浙东地区功利主义学派反对道学家空谈性命,志存经济,主张经世致用。据此可知,上述思想
A.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诉求 |
B.推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
C.开始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
D.具有反传统倾向与务实重用特征 |
16.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
17.
隋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占据中国古代书籍印刷的主流,而更方便、快捷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在宋元时期出现、发展,但并不占据古代中国印刷的主流地位。这反映了
A.农耕文明对文化教育需求有限 |
B.专制主义制度的强化压抑了文化发展与进步 |
C.社会发展迟滞使科技进步缓慢 |
D.重农抑商政策使经济对文化发展无拉动作用 |
18.
上官婉儿是唐代著名才女,史书记载其与韦皇后一党关系密切。但2014年《考古与文物》刊载的上官婉儿墓志全文显示,她曾强烈反对韦皇后支持下的安乐公主当“皇太女”。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史书记载缺乏任何客观真实性 |
B.文献与实物二重互证可信度高 |
C.墓志考古发现是唯一可信证据 |
D.墓志与史书记载都具有主观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