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第十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99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万历八年至十八年,葡商每年从中国运出生丝约3000担,获利约36万两白银。”明朝中后期,中国的丝绸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大帆船中转输往拉美各地。这些丝织产品基本上都是江南所产。时人张瀚曾说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苎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乾隆年间,时人杭世骏说,“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纴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衣被几遍天下”。当时,山西潞绸取丝蜀地,广东粤缎、福建漳纱取丝江南。在当时,“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据刘兴林、范金民《论古代长江流域丝绸业的历史地位》等

材料二 到20世纪30年代,长江沿江城市,东起上海,经南通、扬州、镇江、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汉口、岳阳、沙市、宜昌,西至重庆,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狭长工业带。在近代中国工业中最大行业中,1936年长江6个口岸城市共44家棉纺织厂的总计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关内(即不包括东北地区)本国资本棉纺织厂纱锭和布机总数的59.8%与52.6%。1936年长江沿江有9个城市共27家面粉厂,日产面粉能力占关内本国资本面粉厂总生产能力的45.3%。在长江沿江城市工业带上,上海、南京、汉口、重庆四城的工业产值在整个沿江地带总产值中超过90%。

——摘编自熊月之、沈祖炜《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长江丝绸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位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长江沿江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长江沿江城市的工业发展有何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咸丰以降,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中,沙俄趁机对中国东北领土进行侵吞,导致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大量贫苦百姓出关开荒谋生,造成奉天地区(今辽宁省及内蒙和吉林的部分地区)民人数量剧增,为数不多的州县街门难以维系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加之相沿已久的旗民二元管理体制下各自为政、吏治败坏的弊病,使得当地匪盗横生、百姓困苦。在这种情况下,清廷被迫于光绪元年(1875年)差派办事练达的刑部尚书对奉天地区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崇实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盛京将军按内地总督体制加兵部尚书衔,统辖奉天地区钱粮、驻防、刑狱事务,并兼管奉天府尹,成为当地名符其实的最高长官;奉天刑名案件由将军、府尹负总责,盛京刑部侍郎只能对重大案件按律审结,其他案件不得干预;盛京将军和奉天府尹每年最少得养廉银八千两和六千两,其他官员亦应一定程度加薪。崇实的改革开启了清末奉天地区行政体制变革的序幕,当地实行了二百余年的旗民二元管理体制开始被州县一元管理体系所取代,进而逐步确立了同于内地的单纯以地域划分的行省政区模式。

——摘编自刘洋《崇实改革与清代奉天地区政区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崇实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崇实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5月12日在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化大学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声称“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是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对苏战略,强调“谨慎、考验和渐变”,提醒人们注意由战后的“相互遏制逐渐变为同莫斯科合作的可能性”,提出要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为此,布什政府采取一系列具体政策与举措来实施其超越遏制战略:推进美苏最高级会晤,在政治上支持戈尔巴乔夫;提供经济援助,支持与影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是一项充分承认世界各地以及苏联本身所发生的变化的政策,成为了西方对苏联的共同战略。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超越遏制战略”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嘉庚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成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一直对国民政府“抱有厚望”。1938年,来自南洋各埠的164名代表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在大会上历数了日本侵华种种罪行,并呼吁大家支援祖国抗战。国民政府还成立了“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为尽国民天职,陈嘉庚主动承担劝募公债2000万元,并首先认购10万元。国民参政会召开期间,他致电“在敌寇未退出我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的提案,之后还大胆地指责国民党对汪精卫投降活动的纵容态度。***题词赞誉陈嘉庚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46年11月,陈嘉庚在新加坡集资创办的《南侨日报》,及时向广大侨众报道了国内战局和国际形势,民主运动的曲折发展,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并预见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1949年陈嘉庚决定接受***的邀请,回归北平,共商建国大计。

——摘编自《陈嘉庚对创立新中国的重要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胜利后陈嘉庚的历史贡献和陈嘉庚精神的实质。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知识分类体系的转变对比表
时期
代表性目录
分类体系
清朝前期
《四库全书总目》
经、史、子、集
清末
《西学书目表》
西学(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西政(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杂类(游记、报章、格致总、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民国时期
《生活全国总书目》
总类,哲学,社会科学,宗教,自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艺,语文学,史地,技术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1999年)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总论,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综合性图书
 

——据王余光《中国文献史》(第一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知识分类体系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3.单选题(共7题)

6.
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祭司们为垄断法律解释权,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做法
A.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使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
C.维护了全体罗马居民的合法权益
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7.
东汉末年,家庭纺织刺绣等成为普遍现象。据估算,家庭纺织收入大致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35%,在成都、临淄等一些地区还占了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同时农民还饲养猪、牛、马、犬等,增加了不少收入。上述现象侧面反映了
A.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小农家庭收入来源多元化
D.自然经济的解体
8.
1843—1860年,全国出口的茶叶,1843年为132958担,1853年为788127担,1860年达到910638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B.日益卷入国际市场
C.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D.茶叶产量急剧增加
9.
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中国国内市场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如下。
 
1920年(%)
1936年(%)
农业产品
42.3
43.0
手工制造业产品
32.2
25.5
近代工矿业产品
12.7
19.4
国内产商品合计
87.2
87.9
进口洋货
12.8
12.1
 
它反映出该时期中国
A.传统生产方式稳固
B.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C.列强在华势力减弱
D.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10.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活字印刷术开始传入欧洲
B.科学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11.
尽管达尔文主义遭到宗教及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A.达尔文主义被社会广泛接受
B.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难以并存
C.进化论推动了自由主义兴起
D.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
12.
近代前期,有知识分子主张将“义理”与“经济”结合起来,提出“以经世之学济义理之穷”;也有人将今文经学中的“三统”“三世”说类比对照于时局当中,呐喊“保国,保种,保教”。他们提出的这些主张意欲
A.以华夏文明对抗西方文明
B.维护传统文化和制度
C.从民族文化中求救国之方
D.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