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会馆产生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是明清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会馆作为同乡会,其基本职能就是“联桑梓,敦乡谊”,为流寓异地的同籍商人营造良好的乡缘人际关系。工商会馆的同乡联谊活动与商业经营联系密切,有力推动了工商会馆向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很多工商会馆到清代便已转化为定期的商品交易市场。同籍商人还通过会馆集议行规业律,规范商业行为,又通过会馆仲裁商业纠纷,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体现了高度的商业自觉。加之,中国商人多数是力农致富,经商发家,对乡土有浓郁的眷恋情结,在异地发家后,他们往往通过“炫耀郡邑”,张扬故乡的文化,以为自己争得荣耀和社会地位。会馆从不同层面综合反映了明清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历史变迁。——摘编自宋伦《明清工商会馆的产生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会馆的产生原因及其显著特征。(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历史时期,政府的粮食储备制度用于赈济的投入很大。公元1793年,乾隆发现,较之康熙年间的人口“计增十五倍有余”。并担忧:“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实际上早在康熙时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已经在南方一些地区有所显现。当时为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朝廷不得不考虑在关外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从此,东北的大片土地和内蒙古河套地区成为新的产粮区。清代的农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但单产却高于明代,这源于南方的“一岁数收”,提高复种指数,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此外,马铃薯也在1705年左右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成为粮食的替代品。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后,浙江沿海兵民贩米出洋,大量出口导致浙江米价不断提高,为此朝廷下令:“商民除自用米粮外,严禁装载50石以上贩卖”。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定舶来米谷免税。此后乾隆时期又细化了进口政策。乾隆初,仅晋、鲁、豫、陕等北方4省的烧锅(酒厂),不计农民自酿估算,“城镇之坊,大小相折,以县四十为率,每岁耗谷已千数百万石”。于是,清政府下令4省永禁造酒,节约粮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康乾时期应对粮食问题采取措施的影响
材料 清代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历史时期,政府的粮食储备制度用于赈济的投入很大。公元1793年,乾隆发现,较之康熙年间的人口“计增十五倍有余”。并担忧:“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盖藏已不能如前充裕”。实际上早在康熙时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已经在南方一些地区有所显现。当时为解决北方粮食供应问题,朝廷不得不考虑在关外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从此,东北的大片土地和内蒙古河套地区成为新的产粮区。清代的农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但单产却高于明代,这源于南方的“一岁数收”,提高复种指数,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此外,马铃薯也在1705年左右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成为粮食的替代品。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后,浙江沿海兵民贩米出洋,大量出口导致浙江米价不断提高,为此朝廷下令:“商民除自用米粮外,严禁装载50石以上贩卖”。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定舶来米谷免税。此后乾隆时期又细化了进口政策。乾隆初,仅晋、鲁、豫、陕等北方4省的烧锅(酒厂),不计农民自酿估算,“城镇之坊,大小相折,以县四十为率,每岁耗谷已千数百万石”。于是,清政府下令4省永禁造酒,节约粮食。
——摘编自刘坚《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康乾时期的粮食问题及其应对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康乾时期应对粮食问题采取措施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3年11月《开罗宣言》:“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
材料二 第一条甲:日本与每一盟国间之战争状态,……即告终止。乙:各盟国承认日本人民对于日本及其领海有完全的主权;第二条乙: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及要求;第六条甲:各盟国所有占领军,应予本条约生效后尽早撤离日本……。但本款规定并不妨碍外国武装部队依照或由于一个或二个以上的盟国与日本业已缔结或将缔结之双边或多边协定,而在日本领土上驻扎或留驻。
(2)根据材料一、二,简述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变化的意图。
材料一 1943年11月《开罗宣言》:“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第八条:“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
材料二 第一条甲:日本与每一盟国间之战争状态,……即告终止。乙:各盟国承认日本人民对于日本及其领海有完全的主权;第二条乙: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及要求;第六条甲:各盟国所有占领军,应予本条约生效后尽早撤离日本……。但本款规定并不妨碍外国武装部队依照或由于一个或二个以上的盟国与日本业已缔结或将缔结之双边或多边协定,而在日本领土上驻扎或留驻。
——1951年9月8日美国主持对日和约《旧金山和约》
(1)根据材料,概括两则材料对“台湾及澎湖列岛”规定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简述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变化的意图。
2.单选题- (共12题)
4.
宋太祖在位时,颁行了《商税则例》,去除五代商税的“苛细之敛”;宋太宗时要求地方官清理商税“名目”,在新统治地区推行(商税则例)。这反映了北宋
A.重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
B.加重了商业税的征收 |
C.着力清除五代税制弊端 |
D.延续传统的抑商政策 |
5.
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出土的产品上往住刻有督造的机构、各级工官和生产者的名字。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工艺水平很高 |
B.生产规模庞大 |
C.部门分工细致 |
D.注重产品质量 |
7.
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布海令,解除“海禁”;次年又允许各国朝贡船进港,认可民间商船来航通商。材料说明
A.清代闭关锁国的传统观点没有依据 |
B.外贸政策进行了调整便于各国朝贡 |
C.清朝解除“海禁”,与国家实现统一有关 |
D.清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
8.
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 |
B.“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 |
C.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 |
D.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 |
9.
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
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
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
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
10.
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时期 | 经济政策 |
汉文帝 |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 |
汉景帝 |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
B.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
C.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
11.
南宋时期临安城内各种“社”、“会”之类的组织十分常见。“社”大多为演艺人员组织,“会”则是从事市民文学创作的文人组织。与手工业组织相比,“社”“会”组织较少受到政府干预,且多属于民间自主的活动团体。这表明南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松动 |
B.艺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C.市民阶层群体意识增强 |
D.经济发展刺激民主自治的产生 |
12.
康熙二十五年,广东成立了专营外贸的“外洋行”,将外贸与内贸区分开来,洋商与一般商人区分开来。外洋行是清廷政治权力与对外贸易商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从此,外洋行成为专门经管外贸的机构,洋商(行商)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此种交易形式
A.旨在保证政府税收和对外防范 |
B.是清廷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
C.加剧了欧洲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反映了传统朝贡贸易格局的变动 |
13.
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
B.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
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
14.
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
A.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 |
B.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术 |
C.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 |
D.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