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坭陂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96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从秦汉到明清绵延不绝,与印度、波斯等古代诸帝国,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如族群的迁徒、多民族的融合、各种宗教的传播、艺术的相互影响、物种与技术的交换、风俗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等,都是经过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动带来的结果。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明晰和相应举措的出台,国内外将“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的说法也日益增多。国内媒体多从经济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会产生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西方学者和媒体则多从政治与安全视角出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力量中心转移背景下,中国经营势力范围、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政治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不针对第三方,不经营势力范围。相比之下,马歇尔计划则在援助中附加了诸多不平等条件,获得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有力手段。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需要应对沿线国家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还面临诸多域外因素的干扰。“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获得沿线各国政府层面的积极表态,但在学者和民众层面认知度并不高。

——摘编自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发展的特征,并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十月革命前,俄国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1921年《关于经济政策的提纲》中指出:“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赢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中指出,“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来减少,然后再完全停止纸币的发行,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至此,在列宁的指示下,货币改革酝酿展开:1922年货币改革全面展开,苏联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了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4234克)等多币并行的局面。币制虽然比较混乱,但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1925年货币改革基本完成。

——摘编自《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指出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的目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成功的原因。
3.
   周公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帮助下灭商建周。武王去世后,继位的成王幼小,周公辅之。平定“三监叛乱”,册封天下诸侯,并制定礼乐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即还政于成王。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国家之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发展之时,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摘编自陈春保《周公形象的塑造与早期儒家话语的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的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公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4.
   材料: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同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爱因斯坦联同史怀哲和伯特兰罗素一起行动,以禁止核试验和核武器战争,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这一声明促使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召开。
爱因斯坦是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晚年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摘编自(美)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与战争的态度。

2.单选题(共5题)

5.
“共产党从光秃贫清的山区出发,在一个从满洲到长江流域的巨大弧形范围内,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在现代战争和现代政治中,很少有其它政治事业可以与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奇迹相比。”下列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工农武装割据”始终是党的指导思想
B.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及长江沿线
C.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D.减租减息是根据地巩固的根本保障
6.
19世纪工业化后,欧洲开始面临周期性经济衰退和危机,第一次大萧条出现于1873﹣1895年之间。欧洲农业利润的下降最为明显,如1890年代小麦价格跌至1860年代的1/3。当时各国对此反应不一,如丹麦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德国、法国以关税制度维持农产品价格,只有英国态度特殊,未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英国态度特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不重视农业发展
B.工党长期执政
C.忙于对外殖民扩张
D.从事农业者少
7.
意大利的薄伽丘通过小说歌颂现实生活,反对等级观念;德国的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挑战教皇权威;法国的伏尔泰等人主张天赋人权、民主自由,抨击专制制度。这反映出
A.反封建斗争形式日益多样化
B.人文主义深人发展
C.思想解放曲折反复
D.欧洲社会矛盾中心不断转移
8.
14世纪,在意大利形成了研究罗马法的“评论法学派”。该学派的宗旨是致力于罗马法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司法实践的结合,以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使罗马法的研究与适用有了新的发展。罗马法在西欧的复兴
A.直接服务于当时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满足了财产和契约关系变化的需要
C.促成当时法律与商品经济发展适应
D.反映价格革命后落后封建势力衰败
9.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B.“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D.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