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做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做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用最初的规定是:水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回,露田属于国有性质,必须收还。……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不仅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并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他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用最初的规定是:水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回,露田属于国有性质,必须收还。……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不仅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并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他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
——朱纲候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文帝经资改革的主要内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2.单选题- (共21题)
3.
英国法律规定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是全国武装力量的统帅。其职权有:任免首相和大臣、高级法官,召开、终止议会会议,批准和公布法律等。但法律又规定了“国王不能犯错误”的原则,使英王须根据他的大臣的建议执行职务。这样规定实际上是
A.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B.使国王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D.反映了英国法律的不完善
A.加强了国王的权力
B.使国王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D.反映了英国法律的不完善
4.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明统治者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5.
1938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
B.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
D.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
6.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7.
阅读材料,中国在1958-1965年间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的历史背景是
1958-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单位:亿元人民币
1958-1965年中国对外援助额统计单位:亿元人民币
时间 | 1958 | 1959 | 1960 | 1961 | 1962 | 1963 | 1964 | 1965 |
金额 | 2.76 | 3.50 | 3.63 | 5.19 | 8.54 | 9.61 | 12.16 | 18 |
A.两极格局动荡下世界政治力量出现重组 |
B.“冷战”背景下亚洲局部“热战”的加剧 |
C.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挫折呈现低潮 |
D.因为中苏矛盾激化出现了边境安全危机 |
8.
某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声明: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枝序。该国际组就是
A.上海合作组织 |
B.不结盟运动 |
C.阿拉伯联盟 |
D.亚太经合组织 |
9.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A. 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 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D.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A. 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B. 货币制度趋于规范
C.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D.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10.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
11.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B. 南方的印刷术更为发达
C.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D.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A. 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B. 南方的印刷术更为发达
C.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D.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12.
(题文)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由国教教会管理,学校课程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1870年颁布《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这说明近代英国
A.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变革 | B.思想解放的历程较为缓慢 |
C.宗教束缚限制了教育的发展 | D.最早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
13.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
A.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
B.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 |
C.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
D.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 |
14.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一书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崛起(或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工业化而言。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家受战争影响的强烈程度。正如18世纪长期的激烈战争将英国推向了工业化。”以下表述最符合材料基本思想的是
A.战争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
B.洋务运动与内部战争压力有很大关系 |
C.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与周边威胁有关联 |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一战的爆发相关 |
15.
(题文)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的海外殖民活动 |
B.美国零部件生产标准化推广 |
C.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要 |
D.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 |
16.
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19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为此,英国政府
A.以行政权力的运用来取代自由贸易 |
B.以殖民扩张和掠夺转嫁国内危机 |
C.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 |
D.以税收和济贫政策实行福利调控 |
17.
中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的变迁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最后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和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个变迁过程说明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
A.发端于新航路开辟 |
B.受世界贸易和生产力发展支配 |
C.始终依靠殖民扩张 |
D.呈现由多极化到单极化的趋势 |
18.
下表是“1880年代至1930年代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
该表从侧面反映了
国民收入(亿元) | 年增长 率(%) | 人口(千人) | 年增长 率(%) | 人均收入(元) | 年增长 率(%) | |||
1880 年代 | 1930 年代 | 1880 年代 | 1930 年代 | 1880代年 | 1930年代 | |||
143.43 | 257.98 | 1.21 | 377636 | 500789 | 0.58 | 38 | 51.51 | 0.62 |
该表从侧面反映了
A.人口增长过快影啊近代化发展 |
B.晚清和民国用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 |
D.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未根不改变 |
19.
如表1872-1890年棉纱进口量及其指数(源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单位:千担;指数:1872年=100)
据表可以推知当时
(单位:千担;指数:1872年=100)
年份 | 进口量 | 进口量指数 |
1872 | 50 | 100 |
1875 | 91 | 182 |
1880 | 152 | 304 |
1885 | 388 | 776 |
1890 | 1082 | 2164 |
据表可以推知当时
A.洋纱代替土纱使耕与织分离 |
B.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
C.洋布代替土布使纺与织分离 |
D.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 |
20.
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指定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材料表明
A.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 |
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 |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
D.全国人大重新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
21.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分别指( )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 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
22.
下表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
年份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物价指数 | 11.9% | 7% | 8.8% | 20.7% | 16.3% |
A.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 |
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
C.说明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不断深入 |
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 |
23.
傅斯年指出,“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研究历史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因为历史事实都是聚象事实。然而直接用起统计方法来,可须小心着,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材料说明傅斯年认为
A.历史的残破不全不值得人们研究 |
B.历史统计都存在着严重主观因素 |
C.可以通过重现历史事实演绎历史 |
D.历史研究中要慎重利用统计数据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