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中学2019届高三仿真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96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5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之路
短期内
美元将继续作为唯一核心货币支撑起单极体系
中期内
欧元等主流货币将日益分担世界货币的责任,国际货币体系将向简单的多极缓慢发展
长期内
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建立起来
 

——摘编自程实《国际货币体系:单极还是多极?多极还是多元?》

根据材料表格中有关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同样是一个生产集中化的过程。工业革命前的土地制度,使农民只能分别在许多分散的小块土地上进行耕作。圈地运动虽然对许多农民来说并不公平,但是土地集中后可以进行彻底的技术改良,生产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尤其是可以为纺织工业生产大量的羊毛。不少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成为工厂的工人,也为新产生的工人阶级埋下了伏笔。
材料二:《未来没有城中村》一书通过《南方都市报》记者的深度采写,萃取城中村列传配发的专家视线、南都深圳读本、南方评论周刊的观点精华,旨在全面扫描城中村拆迁中的阵痛与收获,探讨城中村改造之后,城是城、村是村的二元格局能否真正被打破?经济形态、利益分配、人文精神、社区关系,凡此种种,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大一统等多种社会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思考。城中村,中国式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标本;深圳,急速城市化的典型。30年超常规的城市化进程,让深圳成为城中村最多的城市,同样也率先成为全国没有农民的城市,随着政府策动的超常规城市化步伐向纵深延伸,深圳或将成为全国最先消灭“城中村”的城市。
(1)据材料一、二判断,能否把我国目前的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等同起来,并请简单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相关知识,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比二者的异同。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布赖恩是美国资深政治家,他的“治世良方”是“订约双方同意,所有存在争端的问题,在外交解决失败后都应提交到一个国际委员会调查”。他将这为期六个月或一年的调查期称为“冷却期”,他认为,战争的爆发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是源于一时的冲动。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人们重新恢复理智,就能够阻止战争。同时他还认为,在建立这一公正、和谐、和平的国际关系中,美国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参与者,而是唯一的领导者;美国领导世界所凭借的绝不是武力优势,而是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1912年12月,威尔逊请布赖恩出任国务卿。上任以后,布赖恩迅速完成了一项外交壮举——与三十个国家签订了仲裁条约,包括了除日本、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以外的世界所有主要国家。“我相信一千年后,在世界议会大厦上,我的名字与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将会和这些条约联系在一起。这些条约也将保证我国十个世纪的和平。”

——摘编自蔡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布赖恩的和平外交》

(1)根据材料,概括布赖恩的和平外交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赖恩的和平外交构想。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康熙诗《昭君墓》
南北分天地,存亡见庙谟。含悲辞汉主,挥泪赴匈奴。
目睹当年冢,心怀四海图。葆旌巡远徼,蕃落效驰驱。
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迂。开诚示异族,布化越荒途。
漠漠龙沙际,寥寥雁塞隅。偶吟因有触,意独与人殊。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溯至汉唐宋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1)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意独与人殊”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义。
5.
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文化的一个根本差异,是中国人对实际的活动的兴趣,远在其对于纯粹活动兴趣之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哥麦其亚伦理学》和我国的《大学》、《中庸》来比,是极饶兴趣的事。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真理的观玩;至善的生活,是无所为而为地观玩真理的生活。《大学》所谓止于至善,则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摘编自张荫麟《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材料二:13世纪前后,正当灿烂的古希腊文明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导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使人们的思想从基督教的神权束缚下解放出来的时候;中国这个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古国,却走入了历史的迷途——程朱理学也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定的、人们必须信仰的“教义”;一切与之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成了“异端邪说”,一切不遵守这些“教义”的人都成了“乱臣贼子”。此后,直到封建社会结束,中国学者永远失去了古代学者们曾经享受过的“思想自由”;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也永远结束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进入了人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摘自赵显明《试析程朱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它构成了新文化运动不可忽视的国际背景。……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又给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参照。新文化人开始想象不同于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启蒙规划的另外的现代性道路,如陈独秀所言:“创造二十世纪之新文明,不可因袭十九世纪以上文明为止境。”(《一九一六年》)“吾人理想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以求夫最低限度之希望。”(《时局杂感》)对这个尚未形成的包含着“新理想”的“二十世纪之新文明”,中国人不是西方被动的追随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摘编自季剑青《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西方圣贤关于“善”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与程朱理学的本质区别并概述程朱理学造成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二十世纪的相关史实,论证“中国人不是西方被动的追随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3.单选题(共7题)

6.
法学家尤里安《学说汇纂》记载:“如果买方发现被售奴隶有瑕疵,那么,在6个月之内,买方可以选择是提起退货之诉还是减价之诉。因为,当该瑕疵的存在致使买方不再愿意购买该奴隶时,这后一个诉讼是包括退货在内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经济立法渗透契约理念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D.奴隶的切身利益得到法律保护
7.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的选举人团选出;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但实行参议院投票方式,每州一票。美国的总统选举方式
A.规避了联邦体制带来的弊端
B.反映了美国公民没有选举权
C.充分体现代议制民主的实践
D.落实了三权分立的基本理念
8.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推卸战败责任
B.谋求制敌之道
C.缺乏理性反思
D.改进外交策略
9.
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耍钱”等各种不正当的娱乐已经减少,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A.根据地村民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B.传统节目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C.民俗节日呈现革命动员的特征
D.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0.
下面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
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
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
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
11.
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B.纸币普遍使用导致物价上涨
C.租佃经营占主导地位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2.
1923年,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曾举行过一次民意测验,当问到“现在中国流行关于政治方面的各种主义你相信哪一种”时,被调查的426个男生中,社会主义获得203票,其他主义如三民主义得103票,民主主义只有51票,合作主义仅1票……以上民意测验结果说明了当时
A.部分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渴求
B.国共合作的思想条件已具备
C.统一战线策略受到国人排斥
D.马克思主义排挤了其他学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