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96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7/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中英小麦价格(单位:每公石公分银)
年代
中国的小麦价格
英国的小麦价格
1701—1710
1711—1720
1721—1730
1731—1740
1741—1750
1751—1760
1761—1770
1771—1780
1781—1790
1791—1800
25.20
24.17
23.34
26.16
29.88
42.74
44.96
29.73
42.01
51.29
65.20
68.21
61.60
55.76
46.08
63.05
73.44
84.19
88.21
138.56
 
材料二

——材料一、二均摘自《中英经济对比》
(1)根据材料指出,18世纪后50年间,中、英两国的小麦价格变化各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实际,分析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英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文帝在位的23年中,共推行过两次均田制改革,对农民的永业田和露用最初的规定是:水业田基本上属于私有,可以世代相传,不再收回,露田属于国有性质,必须收还。……隋文帝在继承前代税制基础上,对农民的赋役作经常性和临时性的减免,不仅免除了正租以外的一些杂税,又减调绢一匹为二丈。……隋文帝对国家户口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顿,并且把整顿户口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政策。他还下令改铸五铢钱,每枚铜钱重五铢。新钱的样钱铸成后隋王朝流通的钱币统一起来了,适应了统一后南北交流与全国商业的发展。

——朱纲候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文帝经资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日本,根据政治立场与历史观的不同,对参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差距很大。以致出现多种称呼,如大东亚战争、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十五年战争、美日战争、远东战争等。日本的学界和教科书较多采用太平洋战争这一名称。这一名称起源于1945年底在日本报刊连载的《太平洋战争史》。驻日盟军司令部试图通过太平洋战争史观的历史叙事,以获得日本社会对处理战犯问题以及民主改革问题土的支持,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日本保守派偏爱使用的名称是大东亚战争,这一称呼在1941年的日本大本营会议中首次确定,声称日本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投降后,驻日盟军司令部曾明令禁止使用大东亚战争一词,但在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和约》生效后,该命令失效,同时,日本政府至今也没有禁止使用大东亚战争一词。
——摘编自周俊《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日本视角下的战争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近代侵略战争认识出现差距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争”和“大东亚战争”名称存在的问题。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他还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摘编自《鲁迅文集》
材料二为了改造国民的精神,鲁迅一方面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奉行“拿来主义”,当然,他所倡导的“拿来”也并非没有选择的“全盘西化”,在“拿来”的时候,他也还要“看一看”。
——摘编自刘晓华《论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1)据材料一归纳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2.单选题(共8题)

5.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雅典人的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
A.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
C.定期召开公民大会
D.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
6.
1865年美国非洲裔第一次参加林肯总统第二任期就职典礼的游行;1917年妇女第一次参加威尔逊总统就职典礼的游行;1963年第一次由一名女法官主持约翰逊总统宣誓仪式;1981年里根总统就职典礼电视转播第一次为有听力障碍者提供闭路字幕。这些“第一次”折射出美国
A. 民主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完善     B. 总统就职宣誓仪式能与时俱进
C. 妇女的政治地位在不断提高     D. 总统就职典礼缺少统一的仪式
7.
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艰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展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車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
B.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
C.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
D.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8.
美国学者福勒认为“因权力、财富影响分配不公以及大国不尊重小国引起的世界性冲突大大超过基督教、儒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冲突。文化是表达冲突的载体,而非原因。”材料旨在强调
A.权力、财富分配不公现象较普遍B.世界冲突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利益
C.宗教冲突在当今世界已基本消除D.文化的冲突只是表达冲突的载体
9.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10.
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方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B.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C.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D.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
11.
1982年,我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发展到41184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C.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12.
下面表格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遗产项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医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技艺先进
B.实用性强
C.体系完整
D.注重实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