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隋书▪高祖纪下》有云:‚开皇十年五月己未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窵之人,竞无乡里之号。’‛……按《隋书▪食货志》云隋文帝代周,‚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前篇语及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定令‚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其制已开兵民或兵农合一之端。……唐代府兵的基本条件,即兵民合一,实已完成于隋文帝之世。
隋文帝对府兵的另一个改变是:当他尚未代周但已掌握政权的时候,下令恢复府兵的汉姓。……复姓,表明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流。复姓,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军队,而是一支名实相符的汉人或夏人的军队。军与民的胡汉之分,至此消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积极意义。
关于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隋书▪高祖纪下》有云:‚开皇十年五月己未诏:‘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窵之人,竞无乡里之号。’‛……按《隋书▪食货志》云隋文帝代周,‚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后齐之制‛。前篇语及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定令‚率以十八受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其制已开兵民或兵农合一之端。……唐代府兵的基本条件,即兵民合一,实已完成于隋文帝之世。
隋文帝对府兵的另一个改变是:当他尚未代周但已掌握政权的时候,下令恢复府兵的汉姓。……复姓,表明汉化的主流,终究战胜了鲜卑化的逆流。复姓,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军队,而是一支名实相符的汉人或夏人的军队。军与民的胡汉之分,至此消除。
——摘编自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府兵制的积极意义。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材料一 我认为从唐到宋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现在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城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2.单选题- (共18题)
3.
公元前425年上演的《阿卡奈人》戏剧中写到,“我们定好了今天开公民大会,而这个会场却还是空空如也。大家还在市场里蹭来蹭去,躲避那条涂着赭石粉的赶人索”。公元前392年上演的《公民大会妇女》则提到,当妇女女扮男装参加公民大会达到开会的法定人数时,真正的雅典男性们抱怨自己来得太晚了,没有领到薪水。材料反映出当时雅典
A.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 |
B.人文精神已深入人心 |
C.城邦凝聚力日渐削弱 |
D.民主体制潜藏着危机 |
4.
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财政紧张,每当战争发生时,经常征收财产税。于是按照财产多少、能力大小分享政治权力的理论再度抬头。富人不愿承担公益捐献,宁可把钱投到海里;而穷人掌权后、不以分享富人财富为满足,必欲剥尽其财产而后快。这反映当时雅典
A.人文精神缺失 |
B.公民意识崩塌 |
C.城邦财富外流 |
D.贫富分化加剧 |
5.
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说明当时雅典
A.注重培养公民责任意识 |
B.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
C.戏剧表演融入民主原则 |
D.教化功能贯穿戏剧始终 |
6.
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司法独立原则 |
B.程序法定原则 |
C.公平正义原则 |
D.契约自由原则 |
8.
罗马公民法上的婚姻概为夫权婚姻,丈夫控制着妻子的人身与财产;后来出现的万民法婚姻中,夫妻双方是平等的,且当事人间的合意不存在时,婚姻即可取消。这一变化
A.渗透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 |
B.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
C.实现了古罗马的男女平等 |
D.标志着西方离婚法诞生 |
9.
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的创造者既有军伍大会、地区大会、平民大会及元老院等立法机构,又有裁判官等长官,还有包括被授予“公开解答权”的法学家在内的诸多法学家。这表明罗马法
A.创制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性 |
B.在实施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 |
C.具有发达和完备的法律体系 |
D.完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10.
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
B.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 |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
D.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
11.
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
B.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
D.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
12.
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反映出汉代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
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 |
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
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 |
13.
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休闲旅游之风盛行 |
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
C.社会服务体系完善 |
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 |
14.
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 |
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 |
15.
《回忆录》中写到,“苏格拉底说,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苏格拉底这一观点
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
B.强调以德治国 |
C.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
D.主张思想自由 |
16.
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
17.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
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
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
18.
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
B.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
C.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
D.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
19.
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
A.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 |
B.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
C.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 |
D.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