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从江户时代后期到明治维新,在社会急剧变革之中,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愈加激化。1871年,若仓使节团赴欧美考察,痛感培养人才是根本大计。随之,教育改革开始。明治政府为了推行教育改革,首先确定了改革的方针和政策。1870年2月,仿照欧美学制,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建立大学、中学、小学的近代学校体系。1871年7月,设立统辖科学文化事业的文部省。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学制》。明治政府为抓教育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其他任何一项改革无法同教育改革相比。在经费上给予很大支持。此外,明治政府还聘请大量的外籍教师帮助工作,又不断派人到海外学习。
(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日本教育变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摘编自浙江大学日本研究所《新编日本通史》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教育变革的特点。(2)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日本教育变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3.
材料:鸠摩罗什(约公元343—413年),父为天竺人,母为当时中国西北部的城邦龟兹人。鸠摩罗什生长于龟兹,年七岁,随母出家。九岁以后,随母游学屬宾、月氏、疏勒等国。鸠摩罗什初学小乘,并旁通婆罗门哲学;在疏勒时始学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经典,誉满西域,遂为龟兹王迎还龟兹。前秦建元十八年,符坚派大将吕光进军西域,便有迎取罗什的意思。吕光破龟兹,得罗什,回师据有凉州,罗什滞留凉州十八年,得以通晓汉文。后秦弘始三年,姚兴出兵破后凉,迎罗什到长安,住草堂寺,有“三千德僧,同止一处”。姚兴辟逍遥因为译场,请鸠摩罗什担任译主,并命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等八百余僧人襄助翻译。前后共译出佛经九十八部,计四百二十五卷。鸠摩罗什所译佛经的卷帙,固然不及后来的玄奘之多,但他所译经、论的方面之广,却超过玄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鸠摩罗什成为著名佛学家的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3.单选题- (共12题)
5.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鸦片是英国对华输出的最主要商品 |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
D.英国商品在华销售量有限 |
6.
如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1843 | 1656.23 | 123.93 | 1847 | 2167.44 | 162.16 |
1844 | 1724.12 | 128.96 | 1848 | 2299.34 | 172.02 |
1845 | 2024.74 | 151.51 | 1849 | 2354.98 | 176.19 |
1846 | 2208.36 | 165.22 | 1850 | 2230.32 | 166.86 |
A.体现了清王朝实施银本位制度 |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速度 |
C.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
D.民众对制钱需求量增大 |
7.
1856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前,清政府与联军代表进行通州谈判,接受了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款,但在礼节问题上寸步不让,在联军代表拒绝了见皇帝时必须跪拜的要求后,清政府逐扣押39名联军代表作为人质。这些事件
A.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失据 |
B.折射出晚清近代民族意识淡薄 |
C.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
D.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借口 |
8.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史料选取不同 |
B.史观运用不同 |
C.内外时局不同 |
D.社会性质不同 |
9.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 B.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D.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
10.
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
11.
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 “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 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 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D. 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A. “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 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 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D. 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12.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书籍。这表明


A.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 |
B.持久抗战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 |
C.国民党重视对持久抗战理论的研究 |
D.中共率先提出持久抗战的战略 |
13.
1947年12月底,***在陕北召集的会议上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这说明
A.人民解放军基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
B.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 |
C.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已经被粉碎 |
D.解放军将发动战略决战挺进中原 |
15.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这些考古发现可完全颠覆历史文献中刘贺的形象 |
B.考古发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历史文献的局限性 |
C.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文献与考古的相互印证之上 |
D.出土文物因其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而最为可信 |
16.
有史家推理:西周烹治谷物的方法有煮和蒸,文献记载孔子祖先“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说明日常饮食,不外啜粥,蒸饭颗粒松散,不能涨锅,较费粮食;出土古物中,煮饭的鬲所在皆是,而蒸饭的甑瓶少多了。故大约煮食较普遍。上述推理表明
A.历史推理必须以考古为基础 |
B.历史推理不能构成历史事实 |
C.史家生活经验愈丰富则推理愈可靠 |
D.经文献与考古印证的推理相对可信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