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与战后初期和50年代完全不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因此,与前阶段相比,美苏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保持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个世界的形势已经与战后初期和50年代完全不同。在美苏两极之外,世界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再加上第三世界力量的增长和发生的各种动荡所造成的全球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控制世界。因此,与前阶段相比,美苏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以保持在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徐蓝《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0世纪70-9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
材料二 在美苏关系面临所有这一切重大事态和1960—1980年期间发生过许多曲折的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些有影响的趋势,使得国际力量体系比起较早时期的两极化在程度上大大削弱了。不仅第三世界的出现使事态进一步复杂化,而且由莫斯科和华盛顿分别控制的先前铁板一块的两大集团内部也发生了重大分化。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产生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 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与近代中国疆域边界观念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顺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利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司法改革。
材料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顺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利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司法改革。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的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徐光启对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的成就,如在北京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想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光启片面地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徐光启对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单选题- (共18题)
5.
古代雅典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另有100名候补)陪审员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时,陪审员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做商议。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
B.杜绝陪审法官徇私枉法的危险 |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正性 |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
6.
下面是中共党员中工人党员所占比重变化的示意图。

图中所示的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图中所示的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的政治觉悟的全面提高 |
B.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 |
C.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
D.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
7.
恩格斯在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对“分水岭”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A.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B.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C.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D.彻底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
8.
胡绳曾写道:“过去,人们是在建立人间天国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这种号召在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中黯然失色了。过去,太平天国的革命政治和革命思想是以宗教的语言表达出来,自经天京大变乱后,这些宗教的语言也不能不丧失其魅力了。”胡绳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
B.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标志 |
C.天京变乱动摇了太平天国革命信仰 |
D.太平天国运动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
9.
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
10.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推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
1929年中共中央第二十八号中央通告 | 土地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 |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 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
A.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的 |
B.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 |
C.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目标 |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
11.
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一主张意在
A.激发沦陷区的民族意识 |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
12.
巴黎公社成立初期,许多公社公职人员身兼数职,针对此情况公社规定:“除去本人日常工作之外,从事其他工作的公社公职人员,没有权利再领到任何报酬。”此“兼职不兼薪”的规定
A.体现了奉献的公仆精神 |
B.保证了民主政治广泛性 |
C.杜绝了职务腐败的产生 |
D.说明公社财政经济困难 |
13.
1953年开始,美国带头组建亚洲版的“北约”——“东南亚条约组织”。有学者认为,此组织建立……加快了中国政府的一个宣言的发布速度,由此迫使其他亚洲右翼政府很难继续将中国当成一种威胁和敌人。“宣言”是指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D.“求同存异”方针 |
14.
“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
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 |
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 |
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
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 |
15.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
B.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
C.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
D.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
16.
德国文学家海涅把马丁・路徳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
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
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
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 |
17.
伽利略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伽利略的新方法
A.标志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 B.重视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 C.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 D.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
18.
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19.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提出的科学与民主的口号,是继承以往的科学和民主思想而来的,但亦有重要的不同。这里的“不同”主要是指,新文化运动强调
A.实现富国强兵 |
B.改造社会制度 |
C.提高国民觉悟 |
D.批判传统文化 |
20.
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
B.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
C.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
D.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
21.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约224.5万名留学生,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自费留学的比例高达90%。这一现象反映出
A.恢复高考促进了出国留学普及 |
B.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得以满足 |
C.已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
D.人才培养机制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