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学期3月月考卷文综历史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77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作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业的延续。宣帝出身微贱,遭受过许多磨难,对干不法官吏鱼肉百姓早有体会,在位期同特别注重吏治的整顿。一再派遣使者或承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等的不法官史,考查地方官治绩。他每隔五日,便要听取丞相及下属部门报告本职工作,每逢任命刺史、郡守、诸侯王国和这些地方大员,都要亲自接见并仔细交谈,听取他的打算,以后拿他的行为与诺言相对照。如果治绩不好,便要认真查找其中原因。他认为州郡太守选任得当,对于一郡官吏的办事作风和百姓的生活具有决定作用,更换频繁会引起地方的不安定。对于郡守、刺史一级政绩显著的,便亲自颁发文书,加盖国玺,加以鼓励,增加俸禄赏赐,朝廷公卿大臣有缺位,便选拔他们来接替。由于宣帝对吏治认真整顿,“汉世良吏,于是为盛”。《汉书。循吏传》中记载了六个“循吏”的传,除文翁是文帝时的人外,其他王成、黄霸、朱邑、龚逐、召信臣五人,都是宣帝时的良吏,“所居民富,所去民思”。其他还有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等,“皆称其位”。史籍又记载:“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乐土,岁数丰穰。”
(1)根据材料,概括汉宣帝整顿吏冶所采取的指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宜帝整顿吏治。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经常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反美浪潮此起彼伏,而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也严重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形象。1960年,肯尼迪在他的竞选演讲中提到,不发达国家有许多领域急需教师、医生、技术人员和专家,而在莫斯科、北京、布拉格和东柏林,成百上千的科学家、教师、工程师、医生和护士正在为海外工作接受训练,这些苏联援外人员为世界共产主义事业不惜在海外度过一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交部门中素质低下的大使和衣着考究的门外汉,他们对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一窍不通,在那些训练有素的苏联援外人员面前败下阵来。对于这样的挑战,只有愿意为自由事业服务的美国青年男女用他们的技术和奉献精神献身于自由事业,才能回去并完全有能力制止赫鲁晓夫先生的使者削弱自由世界的尝试。1961年3月1日,肯尼迪总统签署了建立和平队的特别行政命令。和平队成立的最初四个月里,总部共向加纳、尼日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等九个国家派遣了124名志愿者,包括地质学家、测量员、土木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和平队的历程由此拉开帷幕。

——摘编自(美)凯琳·史微姿《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和平队的口述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肯尼迪“和平队”主张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和平队”的作用

2.论述题(共1题)

4.
   材料:
12世纪:西班牙第一家造纸厂建立。
13世纪:雕版印刷的纸由马可波罗带到欧洲。
16世纪:欧洲机械钟传入中国。
17世纪:科斯塔用拉丁文翻译《大学》;《中医示例》在法兰克福出版;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18世纪:阿尔得的《中国概论》介绍科举制。
19世纪:傅兰雅在上海创立格致书院;英美建造吴淞铁路;卢梭《社会契约论》在中国翻译出版。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8题)

5.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这一变革体现了
A.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D.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6.
根据查尔斯·斯帕尔1896年的统计,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人占有全国财富的近90%。到20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88%。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社会危机
B.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
C.追逐财富成为时人普遍愿望
D.阶级对立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7.
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8.
公元前81年汉朝围绕“盐铁专营”问题,桑弘全力辩群儒;一千年后,宋朝“延和殿廷辩”围绕“国有专营”问题,王安石力辩司马光;再一千年后,国民政府围绕“日产国有”问题,宋子文力辩经济部官员。可谓“千年辩一回”。辩论围绕的基本问题是
A.是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
B.“集权回归”与“放权让利”
C.是中央主导还是地方主导
D.工业化发展与农业化发展
9.
学者吴承明说:“中华民族的经济史是一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其间也有严重曲折。国家统计局把新中国成立前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定在1936年是实事求是的。”据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A.民族工业进人黄金时期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经历起伏
C.经济结构日益趋于合理
D.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获得重大突破
10.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城市化进程推动
B.工业化水平提高
C.国际市场的扩大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1.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国营企业的直接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的间接计划和对部分私营、手工业、社员个体经营的市场调节过渡到对社会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国家市场和自由市场并存过渡到了对工农业产品流通实行国家垄断。这一变化
A.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B.基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
C.是社会主义改造中“左”倾思想的体现
D.是对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借鉴
12.
《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
B.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C.两者都认为人性本善
D.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