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浙江建人高复学校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70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1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材料三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1)图片是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16题)

2.
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尊严的部分”“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
B.立宪制和议会制
C.君主制和共和制
D.立宪制和共和制
3.
下图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这两个事件都

新军攻占武昌工人赤卫队攻打冬宫
A.都推翻了专制王朝
B.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D.都掀起了国内革命浪潮
4.
有学者在评论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此后,中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场战争与下列战争形势图相符的是
A.
B.
C.
D.
5.
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6.
北平部分国民党员于1931年9月19日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国难”。这说明(    )
A.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B.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7.
下图是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示意图。在这次战役中,蒋介石给前方下达的命令是
A.“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B.“对朱、毛与贺龙合股之企图,务必随时洞察其奸,在战略上要经常注意,加以防范”
C.“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务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D.“徐淮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的关键,必须团结奋斗,期在必胜”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巴黎公社失败B.欧洲三大工运失败
C.俄国七月事件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9.
“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
C.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
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
10.
有人指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这肯定了中国的( )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分权制衡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
所谓“雅尔塔体系(YALTASYSTEM)”是指二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观察下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钥匙
B.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D.战后确定的国际和平秩序正受到挑战
12.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是中国的一种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
下表历史分析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B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C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新建速度和规模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
遵义会议上,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组织、路线问题,实现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的转变
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A.AB.BC.CD.D
14.
民国初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中写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对诗文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①这些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
②外贸繁荣受到中外商人欢迎
③苏杭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④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
德国学者韩博天说:“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最能体现在①社会主义工业化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16.
下图是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其原因有()
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

①国有企业改革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③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 ④国家加强管理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7.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材料
结论
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
B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C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
“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A.A
B.B
C.C
D.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