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来源:学科网]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养八口之家”。
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来看,l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l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诚然,耶稣会士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一小撮儿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1895年是近代中国前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1935年便是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1935年作为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理由。(4分)
材料五 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五年(即1789—1794年)。……这次革命如暴风,如骤雨,迅猛异常,摧枯拉朽。革命开始以后,经过了深入和高潮阶段,到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完成了摧毁和根除封建制度、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羁绊的任务,使这次革命成为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的三个阶段里,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而且一再从危急中把革命挽救过来,进一步推动它向前发展……从大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经吉伦特派当政,到雅各宾派专政,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顶点,达到了历史目的。
——摘自李纯武主编《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六 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从反对宫廷政变和阶级特权来说,法国革命是政治革命;但这场革命又是军事性的,因为欧洲对它进行了军事干涉。对革命的反动是推翻帝制;它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又给法国引来了代议制度;这是反动的第一阶段。后来,这种反动产生了反对各国人民的神圣同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倒退运动也必定有它的发展和结束。……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摘编自(法)米涅著《法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结合材料二,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所体现的特点及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1935年作为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理由。
(3)材料五和材料六对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界定为什么不同?
材料一到战国末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来源:学科网]
春秋战国时期,领主的封邑大都被国君收去,封邑中的农奴,有的转化为地主的佃农,其余的则成为国君的佃农,这类农民在当时数量是较多的。《孟子》中载,小农一般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养八口之家”。
地主经济在战国时已有了很大发展,但领主经济仍未绝迹,《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由于领主经济已成为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领主也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从影响方面来看,l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l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诚然,耶稣会士传入了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西方科学,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一小撮儿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1895年是近代中国前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1935年便是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1935年作为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理由。(4分)
材料五 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五年(即1789—1794年)。……这次革命如暴风,如骤雨,迅猛异常,摧枯拉朽。革命开始以后,经过了深入和高潮阶段,到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完成了摧毁和根除封建制度、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羁绊的任务,使这次革命成为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的三个阶段里,人民群众都积极参与,而且一再从危急中把革命挽救过来,进一步推动它向前发展……从大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经吉伦特派当政,到雅各宾派专政,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顶点,达到了历史目的。
——摘自李纯武主编《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六 1814年是延续了25年的大动荡结束的一年。从反对宫廷政变和阶级特权来说,法国革命是政治革命;但这场革命又是军事性的,因为欧洲对它进行了军事干涉。对革命的反动是推翻帝制;它导致了欧洲反法同盟,又给法国引来了代议制度;这是反动的第一阶段。后来,这种反动产生了反对各国人民的神圣同盟和违反宪章的一党政府。这种倒退运动也必定有它的发展和结束。……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摘编自(法)米涅著《法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结合材料二,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所体现的特点及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1935年作为近代中国后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的理由。
(3)材料五和材料六对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时间界定为什么不同?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材料二 文学艺术既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摘自《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
材料三 法国文豪雨果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荡气回肠,富于激情,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他本人被誉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雪莱说:“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材料四 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材料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发展的新因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学艺术经历了哪两个繁荣阶段?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其繁荣的原因。
(2)材料三中的三位伟人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共同点?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列举15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世界文学的特点,并写出20世纪初亚洲两位著名文学家的名字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材料二 文学艺术既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摘自《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
材料三 法国文豪雨果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荡气回肠,富于激情,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他本人被誉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雪莱说:“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材料四 欧洲是人类思想的福地。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意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知识分子总是努力寻找思索碰撞的空间,并为此锲而不舍。
——(德)沃尔夫•勒佩尼斯《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材料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发展的新因素。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学艺术经历了哪两个繁荣阶段?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其繁荣的原因。
(2)材料三中的三位伟人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共同点?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列举15世纪以来在欧洲出现的被广泛采纳的政治思想,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知识分子的“迷茫”“孤独”“抑郁”在文学上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世界文学的特点,并写出20世纪初亚洲两位著名文学家的名字
2.单选题- (共6题)
3.
《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④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
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④美国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4.
(题文)“清晨,工厂的大门慢慢推开,女工们穿着不同花纹的衣裙,软边的帽子上插着千姿百态的羽毛,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地进入工厂大门。”这是一部影片的部分故事情节,该影片最早应该出现在
A.工业革命时期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C.改革开放时期 | D.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 |
5.
图是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反映出中国

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③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

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③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6.
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④ |
7.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最确切的是
| 材料 | 结论 |
A |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平等的权力 |
B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C |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 反映了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
D |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后,两极世界也随之消失,现在世界正处于分散时代。” | “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
A.A |
B.B |
C.C |
D.D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