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925年开始,德因工业经济不断走向高涨。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急切希望恢复与各国的通商关系。1928年,中德两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德国主动开了“协定关”的特叔、中国向德国输出农、矿产品等,而德国输华产品主要有钢铁制品、机器及零件、军火产品、化学药品、科学仪器、车辆等。1934年后,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它解决了因内战和巨大预算赤字导致的无法向国际货款的困境,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也给中国军队的革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对德国而言,条约签署后,中国向德国提供的原材料 几乎满足了德国的全部需求,使德国几乎不用在国际原材料 市场采购其他任何产品。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28至1933年中国与德国经济合作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925年开始,德因工业经济不断走向高涨。为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急切希望恢复与各国的通商关系。1928年,中德两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德国主动开了“协定关”的特叔、中国向德国输出农、矿产品等,而德国输华产品主要有钢铁制品、机器及零件、军火产品、化学药品、科学仪器、车辆等。1934年后,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它解决了因内战和巨大预算赤字导致的无法向国际货款的困境,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也给中国军队的革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对德国而言,条约签署后,中国向德国提供的原材料 几乎满足了德国的全部需求,使德国几乎不用在国际原材料 市场采购其他任何产品。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28至1933年中国与德国经济合作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貴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频繁,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貴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已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做改变。到18世纪末,一种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
——摘编自乔洋主编《近代服饰研究》
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头,或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資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清末及民国服装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
材料:金章宗完颜璟,金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史称“明昌之治”章宗自幼对祖父的文韬武略耳濡目染,对儒家文化融会贯通。他登位后,极力效法北魏孝文帝文帝的全盘汉化改革,政治上,即位当年,将宫籍监户原系奴杵者放为良人,解放了女真奴隶;原寺院僧道拉制的契丹奴埤也急放为良。他先后制定了有关猛安谋克的一万列规定,如,镇边以后放免投官格、军前息悦罢世袭格、斗殴杀人遇赦免死罢世袭格、放老入除格、承袭程式格等等。1191年,完颜璟同意尚书省建议,认为女真猛安谋屯田户与当地汉户“递相婚姻,实国家长久安宁之计”。经济上,完颜璟规定猛安谋克只能在冬季率属户攻猎两次,每出不过十日,此华改变了女真猛安谋克图占猎地习武的习惯。针对金代币制极度混乱局面,1162年,开始铸造“承安宝货”,有1两至10两共5导,从此成为法定货币。文化上,他即位次年,就修络曲阜孔子庙学,还下诏全国州县各修孔庙,避孔于名讳。此外,完颜璟还增设经立科、制举宏词科,以待非常之士。明昌年间,编成《明昌律义》,另端榷货、边部、权宜等枚条。1201年,又修成《泰和律),这是金朝最称完备的法典。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金章宗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金章宗改革措施的作用。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金章宗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金章宗改革措施的作用。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请从所给表格中选定三条或三条以上材料信息,确定一个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主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序号 | 信息 |
① | 康熙皇帝以法国科学院为模型,在皇宫里建立了以画家、版画家、雕刻家、制造钟表的铁匠和匠及制造天文仅器的其他匠人为会员的科学院,为激励会员的上进心,展览了西洋的尤其是巴黎的美术品,作为学习的榜样。但对于西方的断知识康熙帝提出“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 |
② | 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组织拜上帝教,并仿效《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太平军所到之处,将儒家学馆全部硬毁,大平天国空布将一切孔孟诸子百家的妖书邪说全部焚毁,禁止私藏阅读,对古籍造成了大量破坏 |
③ | 团中云,最悉洋货,如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必毁而后快……”;义和团还杀害了很多无辜卷入的教徒和一些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 |
④ |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有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
⑤ | 钱玄同,新文化运动倡导人之一,他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的、野室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⑥ | 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认为,孔子学说并不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巨大成就 |
⑦ |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哲子辞典》中列举了孔子的七句格言,然后写道:“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他在公元前六百余年便教导人们如何幸福地生活。” |
请从所给表格中选定三条或三条以上材料信息,确定一个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主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3.单选题- (共16题)
6.
雅典民主通常被认为是大众政治。但是学者的研究发现,古代雅典的民主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这说明
A.雅典民主实质上是间接民主 |
B.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出身影响 |
C.民主政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
D.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 |
7.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牛了根本变化 |
C.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
8.
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
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
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由于其起源和成分的缘故,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以下革命措施中最符合当时人民“心声”的是
A.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 |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退出战争和获得土地 |
D.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
10.
“‘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同盟解体 |
B.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
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
D.国家实力变化 |
11.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12.
辛亥革命后,由知识分子和商业贤达掌控下的中国报刊大量介绍各国变政史、革命史以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实现近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抱负。这说明当时的报刊
A.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 |
B.以宣传革命思想和共和理念为宗旨 |
C.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
D.把批评和监督政府作为职贵所在 |
13.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
14.
20世纪推出了4个新的世界性大国或准大国:首先是欧陆的德国和俄国,其次是北美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对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除了俄国而外,这几个新兴大国可以说都是“暴发式”的,而以美国尤甚。上述现象的出现
A.源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B.推动国际关系朝民主化方向发展 |
C.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
D.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
15.
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指
A.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 |
B.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
C.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 |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
16.
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
17.
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
A.是基于事实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
B.反映出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
C.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 |
D.说明了他们与张之洞政治立场不同 |
18.
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材料反映出
A.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
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门的共识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
19.
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
A.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
B.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
C.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20.
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A.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
B.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 |
C.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
D.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