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这些记者来自诸多著名新闻机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播公司、报纸杂志都在重庆设有驻站机构。当时的重庆已成为西方媒体采访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最重要新闻来源。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他们逐渐改变了抗战初期的“中立”。他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影响着国际舆论。抗战中后期,随着敌后战场地位的凸显,西方媒体开始逐渐关注中国抗日敌后战场,大量记者深入抗日敌后根据地进行采访和报道。一方面,西方媒体客观报道在敌后根据地的见闻,向世界展示八路军、新四军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西方媒体详细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肯定敌后抗日力量的重要性。
材料 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这些记者来自诸多著名新闻机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播公司、报纸杂志都在重庆设有驻站机构。当时的重庆已成为西方媒体采访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最重要新闻来源。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他们逐渐改变了抗战初期的“中立”。他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影响着国际舆论。抗战中后期,随着敌后战场地位的凸显,西方媒体开始逐渐关注中国抗日敌后战场,大量记者深入抗日敌后根据地进行采访和报道。一方面,西方媒体客观报道在敌后根据地的见闻,向世界展示八路军、新四军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西方媒体详细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肯定敌后抗日力量的重要性。
——摘编自阚延华《二战时期西方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抗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西方媒体在中国抗战时期报道中国的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加以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报道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前期,清政府借鉴了明朝的度量衡器制造制度,议准工部行宝源局制造铜砝子(标准砝码),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中央颁发的标准器,由府、州、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印烙后方能颁发使用。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
材料 清朝前期,清政府借鉴了明朝的度量衡器制造制度,议准工部行宝源局制造铜砝子(标准砝码),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中央颁发的标准器,由府、州、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印烙后方能颁发使用。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
——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
(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巴以冲突中,青少年自幼就目睹并经历了种种灾难和炮火,在其内心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滋生的仇恨成为“流淌于世代血液中的执念与恩仇”。因而,巴以冲突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

在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巴以也经历过多次暂时性停战。多次停战后,又总会重新燃起战火。以色列凭借着自己的军事优势,接受停战大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和解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缓冲。同样,由于巴方内部的不调和,停战常常成为政客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手段。力量无法平衡的巴以,致使巴方在谈判中做出最大的领土退让后,依然无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以方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不愿意做出过多的让步和舍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巴以关系破局提供合理的建议。
材料 巴以冲突中,青少年自幼就目睹并经历了种种灾难和炮火,在其内心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滋生的仇恨成为“流淌于世代血液中的执念与恩仇”。因而,巴以冲突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

在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巴以也经历过多次暂时性停战。多次停战后,又总会重新燃起战火。以色列凭借着自己的军事优势,接受停战大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和解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缓冲。同样,由于巴方内部的不调和,停战常常成为政客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手段。力量无法平衡的巴以,致使巴方在谈判中做出最大的领土退让后,依然无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以方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不愿意做出过多的让步和舍弃。
——摘编自张颖《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的巴以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以关系发展的困局及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巴以关系破局提供合理的建议。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的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二战后的美国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受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道路和忽略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作用的影响,城市居民没有选择住宅的自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城市居民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主要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尽管在单位居住空间内部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级别”痕迹,但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尺度上,只能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式。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的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賀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枃设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二战后的美国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3.单选题- (共9题)
6.
列宁说:“7月3日~4日的运动是用游行的方式促使苏维埃掌握政权的最后一次尝试。从那时起,也就是在苏维埃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实际上把政权交给了反革命。”这表明当时的俄国
A.改变斗争的策略势在必行 |
B.革命对象主要是妥协主义者 |
C.武装起义的方针已经确定 |
D.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开始具备 |
7.
1906年7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 |
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 |
C.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 |
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 |
8.
承包制深得企业拥护,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变得十分简单,仅是一个交租的关系,国企成为租赁工厂。据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到1986年底,预算内工业企业的承包比例已达78%,大中型企业已达80%。企业承包制
A.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方向 |
B.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C.拓展了市场经济的空间 |
D.增加了私营工商业的比重 |
9.
罗斯福新政期间,有人绘制了如图漫画(罗斯福总统带着国会护士给山姆大叔看病)。表明罗斯福新政


A.挽救了美国的民主政体 |
B.保障了经济的良好运行 |
C.打破了三权分立体制 |
D.期间行政权有所扩大 |
10.
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田庄主的行为记述(部分)。据此可推知,当时
记述 | 出处 |
“世善农稼,好货殖” | 《樊宏传》 |
“世以货殖著称” | 《李通传》 |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 《仲长统传》 |
A.土地兼并现象比较严重 |
B.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C.田庄经济形成完整体系 |
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落实 |
11.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人作为宇宙存在之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理性思考,(使)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这反映出古希腊
A.忽视了道德的作用 |
B.对白由的重视 |
C.对理性主义的追求 |
D.强调人的价值 |
12.
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
B.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
C.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
D.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
13.
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
A.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 |
B.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
C.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 |
D.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