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湖北省长阳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66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1/2/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发展意味着1914年的俄国比起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时的俄国更与欧洲相似得多。然而,这些不断增长的相似之处正如斯拉夫派所警告的,引起了俄国社会中的某些分裂和冲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遍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

——钱乘旦《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俄同与欧洲“相似”的表现并阐释这种“相似”说明了什么?
(2)农奴制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2.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腾(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徒,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楱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2.单选题(共18题)

3.
1798年,拿破仑率法国远征军远征埃及,除携带了2000门大炮外,拿破仑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他甚至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带领学者们远征埃及主要是为了
A.掠夺埃及的文化资源B.促进埃及的文化发展
C.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D.笼络埃及的上层人士
4.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5.
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6.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上文中的“纱幕”主要是指中世纪在欧洲盛行的
A.古希腊罗马文化B.封建领主制C.宗教神学D.人文主义
7.
19世纪末,京、津、沪、穗是维新变法活动最活跃的中心城市,下列有关当时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团体对应有误的是
A.京——《中外纪闻》、保国会B.津——《国闻报》、时务学堂
C.沪——《时务报》、强学会D.穗——《知新报》、万木草堂
8.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9.
***在读《二十四史》时说:“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利国福民”作用( )
A.连坐法统治人民B.“燔诗书而明法令”
C.建立县制D.废井田、开阡陌
10.
王安石对某一变法措施的效能进行评价时说,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相关的变法措施应是(   )
A.均输法B.保甲法C.青苗法D.募役法
11.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上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
②梭伦的法令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③梭伦要求解放债务奴隶
④雅典城邦已实现高度繁荣的民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2.
日本名人久坂玄端针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道:“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 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材料中的“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大名和武士B.上级武士C.中下级武士D.广大民众
13.
阿里在中央设立了高级国务会议,下设7个部,规定各部长官均由阿里直接任免,效忠于阿里.全国划分为7个省,省长由中央任免,下设县、乡、村三级行政机构,下级对上级负责。阿里在埃及实行征兵制,按照西式方法训练军队,军队完全由阿里控制。上述材料说明阿里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改革
①完全照搬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体制
②使阿里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权力
③仿效西方只是一种名义,实际上并未借鉴西方
④虽然借鉴了一些西方元素,实际上是建立了封建政治军事体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4.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事件,正确的是
①打开朝鲜的门户  ②吞并琉球 ③侵略中国台湾岛  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②③①④
15.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上述内容出自于
A.《日美亲善条约》B.明治天皇《讨幕密旨》
C.明治政府《五条誓文》D.《日本帝国宪法》
16.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下面是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关的历史概念的解读,其中对应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闭关锁国”——17世纪30年代日本进入锁国时期,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外部势力的入侵。
B.“大政奉还”——1867年日本幕府将军把政权还给天皇,标志着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
C.“废藩置县”——1871年明治政府在全国废除藩国,设置府县,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D.“八九宪法”——1889年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17.
阿里以军事起家,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帝国,但是连年的对外战争最终导致了阿里改革毁于一旦。下列对阿里对外战争的连接不正确的是
A.东一阿拉伯半岛B.西一叙利亚
C.南一苏丹D.北一希腊
18.
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的大部分时间里,埃及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关系的实质是
A.埃及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
B.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
C.埃及是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
D.奥斯曼帝国是埃及的属地
19.
“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皇上举此经义,行此旷典,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者纾财,共赞富强,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大雪国耻,耀我威棱。”上述观点最可能出自
A.李鸿章B.康有为C.陈独秀D.孙中山
20.
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竭力阻止埃及脱离奥斯曼帝国,主要是因为
A.帮助奥斯曼帝国摆脱窘境以稳定中东的局势
B.主持正义是英国对外政策的一贯原则
C.弱小的埃及比强大的埃及更符合英国的利益
D.让埃及与奥斯曼帝国互相牵制以从中渔利

3.选择题(共8题)

21.科学家用灭活的病毒把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使用灭活病毒的作用是(    )

22.39大于40 (   )
23.

下列各图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各阶段图解。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24.

数字4,2,1可以组成的最小的两位数是{#blank#}1{#/blank#}。

25.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其中1过程注射的物质和A细胞的名称分别为(    )

26.

请你由小到大将这些数排列

27.某实验室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28.某实验室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