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66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二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俄文”意为“财政贷款”)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共33题)

4.
有人认为:19世纪德国的统一实质上是一场对“诸侯君主专制的革命”,对此理解准确的是,德意志
①所有诸侯国被武力消灭
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③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④消除了专制主义传统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
根据《权利法案》的规定,英国的政治状况是
A.议会只对国王负责
B.议会开始掌握征税和财政权
C.英国政党制度确立
D.议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6.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下列对该政体表述正确的是
A.总统可连选连任
B.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
C.内阁由议会任命
D.总统由国民普选产生
7.
德国联邦议会与法国参议院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是上议院
B.都有立法权
C.都有权否决下院的议案
D.都由选举产生
8.
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的演说。这里所说的“任务”是指
A.废除农奴制度
B.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C.结束临时政府统治
D.武装保卫苏维埃俄国
9.
(题文)恩格斯这样说道:“马克思有两个伟大的发现。正是这两个伟大的发现,把社会主义的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关的是
①《理想国》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
③《资本论》
④《纯粹理性批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
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B.出版《资本论》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11.
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图案为***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 )
A.邮票的名称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D.第二枚的图案
12.
结合所学分析下表,正确的是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1950年
1953年
1954-1961年
1962年
1970年
美国
14.5
49.6
40.5~47.8
52.3
77.8
苏联
15.5
25.5
26.7~43.6
49.9
72.0
日本
 
0.3
0.3~0.4
0.4
1.3
中国
2.5
2.5
0.3~7.9
9.3
23.7
 
①国防开支少有利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
②苏联是二战后唯一能在军事上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③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均导致美国国防开支大量增加
④中国国防开支在六十年代的激增是因为经济的好转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欧洲部分地区地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A.德意志帝国成立
B.巴黎和会召开
C.欧共体成立
D.苏联解体
14.
英文单词“shuttle”最初的意思是“织布的梭子”,19世纪以来逐渐增加了“公共汽车”“穿梭班机”和“航天飞机”等含义。这表明
A.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不断融合外来语的过程
B.科技进步是影响人类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C.人类语言发展是新名词取代旧名词的过程
D.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语言发展重要起点
15.
下列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许多工业的发明源于自然科学中的重大发明
B.交通运输工具革新方面的突破首先出现在美国
C.改良型蒸汽机的发明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D.机器的应用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开端
16.
《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说:“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始终固守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工业革命彻底瓦解了英国的贸易壁垒
C.英国的贸易政策取决于国家利益
D.英国与印度之间不平等贸易关系
17.
《能源帝国》中写道: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蓄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这主要得益于
A.瓦特改良蒸汽机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D.飞机和轮船的出现
18.
观察《1857年至1905年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数量增长示意图》

结合所学,造成德国垄断组织卡特尔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①德国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②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加快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国家制定经济指导性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包括
①西方国家阶级分化加剧
②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③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④“福利国家”日渐完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
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有
①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开始形成
②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③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④美国两党制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④
21.
工业化是近代化的主题,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也不同。下列关于近代时期东西方国家工业化的陈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从轻纺工业开始的
②东亚国家的工业化发生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
③俄国的工业化是在社会改革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④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国家统一是相互促进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2.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大企业时代到来。下列对这种大企业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取消了工厂制度B.适应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资本流动D.呈现国际化趋势
23.
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分别撰写了“铁路运输时代的到来”、“产业工人的贫困”、“世界市场的形成”、“落日余晖的晚清帝国”等论文。该小组最合适的研究主题是
A.近代清朝的兴衰
B.工人运动的发展
C.交通工具的变革
D.工业浪潮的冲击
24.
观察下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25.
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
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
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
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26.
它最初源于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它否定一切的理想精神,指责“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下列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等待戈多》
27.
科学家胡克在听了某著作的提纲后说:“亲爱的先生,我真为您高兴,不过我也暗暗地为您捏一把汗啊。如果您不是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而是生在16世纪的西班牙,那您可能就会被当做异教徒而被处以火刑了!”据此推断“这位先生和他的著作”是
A.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
B.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
C.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
D.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8.
(题文)马克思说:“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李卜克内西说:1859年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赫胥黎说:“它可以感动那些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们。”他们所指的事件是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
B.“日心说”的提出
C.蒸汽机的发明
D.《物种起源》的发表
29.
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
②化工业兴起和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A.水力
B.核能
C.煤炭
D.电力
3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B.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C.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32.
“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列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861年改革
①扩大了国内市场
②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③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④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⑤建立了村社管理农民的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
33.
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这样预测时局:“……自那时(注:指1815年)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造成俄国“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
A.遭受西欧国家的侵略
B.俄国农奴制的阻碍
C.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D.机器工业极其落后
34.
(题文)某学者认为《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下列宪法内容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①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
②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需要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
③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
④拥有相当财产的25岁以上男子有选举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D.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36.
“一个人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贯轻视使用武力的胜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与谦逊,用果敢与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人”,爱因斯坦所评价的这位人物是
A.列宁
B.华盛顿
C.凯末尔
D.甘地

3.选择题(共8题)

37.

如图是酵母菌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2)题.

38.

下列图片反映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39.毛泽东面对茫茫雪景,挥笔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你对雪有什么感受呢?请以“雪”为话题,写一写你的情思感悟。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40.毛泽东面对茫茫雪景,挥笔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你对雪有什么感受呢?请以“雪”为话题,写一写你的情思感悟。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41.判断,对的填“正确”,错的填“错误”.

23-6=27

42.下列关于人工种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43.如图所示为一人工种子.下列与人工种子培育过程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44.如图所示为一人工种子.下列与人工种子培育过程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