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一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文科10月第一次测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59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汉学家们称18世纪的欧洲为“中国之欧洲”。当时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文字获得的。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培尔断定中国人无神论最彻底,并试图以此为例,证明“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社会是可能存在的”,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一定需要宗教的维系。伏尔泰认为,中国的宗教(儒学)是一种普世性的人道的、理性的宗教。以奎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认为中国实行的一种自然法。德意志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深信,中国合乎理性的道德规范是救治人类罪恶的良药,并将中国描绘为一个致治的理想国。莱布尼茨的学生因为在大学作《关于中国人道德学的演讲》而被解除了教授职务,还被勒令在48小时内离开国境。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在马噶尔尼访华(公元1794年)后,大家了解的中国情况反过来损及了这个国家——包括它的可尊敬的古代文明……中国人生活在最卑鄙的暴政之下……他们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的基础之上……在欧洲人最近进展最快的那些领域里中国人的知识是十分缺乏的,与先进的欧洲相比,古老的中国文明则日益黯淡。
——摘编自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并分析形成这一关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不同之处,试论证后一种“中国形象”更真实可信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胆的地区作战;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有哪些表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40年代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西方国家
苏联与东欧
中国
1945年以前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宪章》在旧金山签署,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5年12月27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同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1944年苏联代表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但未在协定上签字
1945年2月18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致函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提出:出席旧金山联合国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应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三方面代表
1945年6月25日中共代表董必武与其他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6~
1948年
1947年5月9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批准了第一批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对西欧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援助
1947年7月莫洛托夫计划,提出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
1946年,苏军撤离中国东北苏联与中共领导的东北民主政权的贸易总额(辽东地区除外)1947年即达9300万卢布,1948年增长到15100万卢布,1949年更增长到20500万卢布
1949年
1949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中国
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这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1949年6月30日***《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一边倒”“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底***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以上为20世纪40年代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已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证。(要求:论题准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单选题(共7题)

4.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现行窃盗被捕的,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泊峨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材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A.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保留较野蛮的习惯法
D.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5.
古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是所有人“对物的最完全的支配权”的定义以及关于占有、使用、受益、处分各种权能的理论,直接被归纳到拿破仑法典的第544条中,备受当代各国民法学界的推崇,陆续被各国民法所采用。这表明
A.罗马法具有适用性被有效继承
B.近现代法律重视维护私有制度
C.罗马法拥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
D.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发展性特征
6.
1910年的上海法租界,法国人索姆委托经纪人李某从事黄金期货交易,结果导致索姆损失一万余两白银。索姆起诉并要求被告赔偿损失。法方陪审认为当事人之间合同没有规定交易时间、方式,被认定为黄金投机行为。根据《法国民法典》,法院驳回原告请求。这则材料可以反映出
A.法国陪审在租界内不敢偏袒法国人
B.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投机活动
C.法院受《大清律》影响而维护中周人利益
D.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7.
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A.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B.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C.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8.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下列对张謇的“棉铁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A.照搬西方工业化起步模式
B.旨在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C.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
D.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9.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
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
10.
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