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9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59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3

1.论述题(共1题)

1.
材料下表

——据吴裕成《中国的井文化》等
“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上表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与井文化有关的历史事物名称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名称,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绅衿户享有法定的豁免杂项差徭的权利。绅衿免除的赋役负担必然落在小民身上,这就造成贫民与绅衿的矛盾,贫民与维护绅衿特权的封建政府的对立。后来绅衿还谋求种种非法特权,“或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武断乡曲,欺压平民;或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代民纳课,私润身家”。绅衿的不法行为,同封建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发生冲突,他们腐蚀官僚队伍,造成吏治败坏。雍正二年二月,下令革除标志绅衿特权的儒户、宦户名目,使他们与百姓一体当差,不许生监包揽同姓钱粮,不准他们本身拖欠钱粮,如敢抗顽,即行重处。

——摘编自冯尔康《雍正传》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官绅一体当差”改革的作用。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3.单选题(共8题)

5.
下图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宣传画《工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这一作品
A.说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力
C.奠定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D.反映出红军宣传具有通俗性
6.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给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7.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8.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9.
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该书的目的很可能在于
A.开启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B.抛弃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C.希望引起清政府对边防安全问题的重视
D.推动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10.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发表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提出“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
动”,两种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据此可
知李大钊
A.反对东方文化崇尚西方文化B.主张在中国大力推行理性主义
C.混淆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界限D.主张纠偏当时激进的文化观念
11.
根据刘望龄先生的研究:“检阅湖北报刊,在揭露社会、批判清政府的落后、反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对三民主义的传播,除民族主义的反清革命宣传得较为充分以外,民权、民生主义几乎无所论及。”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湖北群众缺乏文化,只知反满
B.清政府成为矛盾的焦点
C.民权、民生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2.
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