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考前30天每天冲刺训练套题(1)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57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7

1.论述题(共1题)

1.
(原创,中)
材料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国际盛会,也是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的重要合作平台。
西汉时期
“丝绸之路”开通,丝绸销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
唐朝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以瓷器为主要商品,又称“瓷路”。
宋元时期
商品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北非等地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明朝时期
实行“海禁”政策,推行朝贡贸易。
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改革开放
以来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拓展同欧亚大陆国家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
2015年,亚投行的建立与运行,对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赢得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更大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列宁把无产阶级的监督机制看作是无产阶级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保持无产阶级国家本质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监督权是与决策权平行的一种权力,是对党政机关的一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起监督作用。列宁把中央监察委员会提高到与党的中央委员会同等的地位,使其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原属于政府部门的工农检查院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即可扩大到党内外的任何机构。应该取消党和国家机关中那许许多多“虚浮臃肿”的东西,那些“可以不要,可以长期不要而且应当不要的机关一律撤销”,把监察机关的机构精减作为整个党政机关机构精减的典型。“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审查”,还要经过“特别考试”。
列宁不仅注重监察机构方面的改革,列宁尤其重视监察机构中的文化建设及文化形态的变革。文化形态的变革关系到监察机构的质量,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变革,则变革只会流于形式,甚至也会被旧的文化所侵蚀而变形。对旧的文化一定要采取积极的革命的态度,要把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变革中所体现的那种“盖世的勇敢精神”应用到对旧的文化形态的变革中去,在文化变革中争取得到更灿烂的效果。

——姬金锋《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监察制度改革思想的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列宁监察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列宁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9年初,大大小小国家的政治家们云集巴黎,磋商和平解决办法。虽然议事日程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列入《凡尔赛和约》加以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到1923年仍为悬案。战后欧洲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一系列民族国家出现;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盟军占领了莱茵省,英法肢解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力量遭受了削弱。在远东,日本将山东归还了中国,却接管了位于赤道以北的岛屿群。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各国承认了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领土现状,并同意根据相对标准来限制各自的作战舰队的规模,从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因此,20世纪20年代初,国际体系已趋于稳定。所遗留的难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国际联盟来解决,尽管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仍定期地在日内瓦举行会议。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帝庙承载了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甚至最广大普通民众的价值理念、心理诉求、利益冲突。皇帝和士大夫通过一系列的封号和庙记,叙述着他们维护伦理纲常、追求社会稳定需求;普通百姓则在关帝庙缭绕的香雾中,倾诉着他们对于所生存的周围环境最起码的渴望与满足,然后再形成一个个灵异故事,不断地传播和强化着既有的信念。历史上关羽庙有着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关庙、关帝庙、关圣庙、关王庙、关圣帝君庙、缪侯庙、显烈庙、义烈庙、忠武庙、义勇武安王庙等。

——张强《关帝庙建筑的布局及其空间形态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封建社会对关羽膜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羽被尊奉的原因。

3.单选题(共9题)

5.
187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投票法案》,将口头表决改为秘密投票。这表明英国
A.扩大选民投票范围
B.确立人民主权
C.保护选民投票自由
D.实现全民普选
6.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以第三、第十一师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的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对这一材料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C.证明了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7.
下图是二战后出现的一幅漫画,从图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新型汽车》
A.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获取贷款促使汽车工业发展
B.美国通过贷款方式支持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C.美国以复兴欧洲方案来控制欧洲并让其参与新型的对抗
D.美国凭借其经济霸主的地位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8.
隋朝以来,长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鸦片战争前形成了“之”字型空间格局,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又发展演变成“∑”型空间格局(如下图所示)这一变化
A.描绘了经济重心持续南移的过程
B.奠定了上海远东经济中心的地位
C.拉大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D.折射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9.
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列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
C.人地矛盾的缓解
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10.
下表反映了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

——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
C.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D.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
11.
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B.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
C.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D.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12.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13.
编写于1914年前后的《浙江各县宣讲稿选粹》,汇集了《说国民常识》《说世界大势》《释自由》《说公德》《说中国叫地理》《释平等》《劝宝爱国货》《劝破除迷信》等讲稿。由此推知,宣讲活动旨在
A.破除封建传统礼教
B.推动乡村移风易俗
C.增强民众科学意识
D.普及近代国家观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