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继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并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问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有亡。——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晌?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女真建国之初,实行以勃极烈共治国政为主要内容的女真官制,勃极烈成员由完颜氏家族中大贵族组成,位高权重,按不成文的习惯法治理国家。
金熙宗废除了女真勃极烈制度,仿照唐宋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总领全国行政事务,又设御史台掌管诉讼刑狱,设都元帅府掌管军事,设国史院监修国史,设宣徽院掌管殿廷礼仪等。制定《皇统新制》,使金朝由“人治”为主开始向“法治”过渡。设立行台尚书省,是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由中央的主要官员领行台尚书省事,在中央尚书省的统一领导下管理该地区具体事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金熙宗行政改革的影响。
材料 女真建国之初,实行以勃极烈共治国政为主要内容的女真官制,勃极烈成员由完颜氏家族中大贵族组成,位高权重,按不成文的习惯法治理国家。
金熙宗废除了女真勃极烈制度,仿照唐宋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总领全国行政事务,又设御史台掌管诉讼刑狱,设都元帅府掌管军事,设国史院监修国史,设宣徽院掌管殿廷礼仪等。制定《皇统新制》,使金朝由“人治”为主开始向“法治”过渡。设立行台尚书省,是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由中央的主要官员领行台尚书省事,在中央尚书省的统一领导下管理该地区具体事务。
——摘编自赵永春《论金熙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金熙宗行政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金熙宗行政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3题)
3.
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址是雅典卫城西面一个叫普尼克斯的小山丘,会场能容纳约6500人。公元前340年,会场经扩建后,始能容纳约8000人。因此人们推断,通常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约在6000至8000之间。而据学者计算,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多时达40000人,少时也有25000人,由此可知
A.雅典公民不关心城邦事务 |
B.雅典多数公民因距离遥远而不愿参加公民大会 |
C.雅典民主空有虚名 |
D.雅典公民政治积极性没有理想中的高 |
4.
罗马法规定结婚的方式分为“有夫权”(包括买卖婚等)和“无夫权”两类。结婚的条件如下:男女双方必须有结婚权;双方达到适婚年龄;须当事人同意;家长的允诺;结婚证书。这说明罗马法
A.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规定严密且实用有效 |
C.是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
D.平衡贵族和平民利益 |
5.
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
B.北伐战争 |
C.五四爱国运动 |
D.义和团运动 |
6.
“公社”成员主张“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试图建立联邦制国家政治结构 |
B.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
C.实际上仍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 |
D.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践 |
7.
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角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
B.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
C.香港不是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
D.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
8.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此种场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实施了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9.
“这次会议的一个显著成效,是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及周边邻国,而是扩展至广大的西亚北非地区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 |
B.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C.形成“上海共识”有利于亚太经贸交流与合作 |
D.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新型国家关系 |
10.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
11.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建立“会馆”,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
B.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
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
12.
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在《中国地理基础》一书中说:“给华北平原带来灾难的同样因素也推动特牧民族越过长城,尽管南面的土地已遭受灾害,对炙热沙漠上的人来说仍是有吸引力的。”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A.自然灾害导致社会动荡 |
B.地理之手推动民族迁徙 |
C.民族冲突不可避免 |
D.文明演进呼唤社会和谐 |
13.
康熙《徽州府志》中写道:“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代徽州地方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
B.清代徽州形成了大规模的田庄经济 |
C.清代徽州等级秩序森严 |
D.清代徽州的风俗有利于商帮发展 |
14.
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 |
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
D.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