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54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7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材料一 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

——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科目。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
(2)分析材料二的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识法西斯主义的危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的经济惩罚转嫁了德国人民身上。成千上万从前线回来的军官们流落街头,他们不时怀念帝国往日的荣光。“钢盔团”、“前线战士同盟”等右翼武装团体,得到了国防军部的津贴。之后,经济危机使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利用了上述情势,乘机兴风作浪。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在希特勒看来,战争不仅是夺取“生存空间”的手段,也成为维护“优等种族”的目的。为“彻底解决”犹太人,德国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更建立了遍布各地的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尽管纳粹分子企图销毁证据,但是这些遗址仍保留下来,并成为曾经发生的历史悲剧的重要见证。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二直接关联的“历史悲剧重要见证”的遗址的名称,并说明其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实质。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初顺治帝汲取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当明之初,取民有制休养生息。至万历间,海内殷富,家给人足。及乎天启、崇祯之际,因兵增蚀,加派繁兴,貪吏滋奸,民不堪命,国祚随失。良足深鉴”。因此,在全国整顿赋役。顺治三年(1646年),以明万历时赋役旧籍为准,取消所有明末加派,编幕《赋役全书》,到顺治十一年最后完成。《赋役全书》总载地母、人丁、赋税数额及荒亡、开招徕之数等。又造鱼鳞册和黄册,与《赋役全书》相表里。另外,在开征前,还发给花户“易知由单”,作为交纳赋税和验证的凭据。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顺治帝时整顿赋役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顺治帝整顿赋役的影响

3.单选题(共6题)

5.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中国首次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一潜在的可能性从未实现。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社会经济内向型特性
B.指南针尚未广泛用于航海
C.北方少数民族的肆意侵扰
D.理学严重束缚了思想观念
6.
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刑部职能得以强化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雇工维权意识增强
D.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7.
(题文)明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C.倭寇之患平息,政府放松海禁D.整体经济仍领先世界
8.
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9.
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A.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B.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C.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D.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
10.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