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
材料 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
——摘编自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
3.单选题- (共14题)
3.
如图呈现了1911年武昌起义后,纷纷独立的各省在政体实践中建立的不同政体模式代表(局部)。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
B.革命大好形势下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
C.革命派完全掌控了地方政权 |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
4.
下表为学者对中唐以后唐经济的相关研究(局部)。
据此能够被认知的历史事实是,中唐以后
相关记载 | 出处 |
“坊为要冲,地当贵里,亩凭二三十贯……夺其近市之门间,生其破家之怨仇。”“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起造含屋,侵占禁街。” | 《礼记正义序》 |
“宜平坊有官人夜归,有卖油者张帽耿桶,不避道。” | 《续玄怪录》 |
长安“一街辐辏,连倾两市,尽夜喧呼,灯大不绝”,扬州“夜市千灯照碧云”;汴州“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广州“蛮声喧夜市” | 《郑元注·礼记》 |
据此能够被认知的历史事实是,中唐以后
A.城乡生活方式渐趋融和 |
B.市场管理制度日趋规范 |
C.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
D.坊市制度出现松动现象 |
5.
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
A.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
C.是一种脆弱的经济结构 |
D.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 |
6.
如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 南直隶 | 浙江 | 江西 | 北直隶 |
实征收麦数(石) | 943707 | 152864 | 88072 | 178642 |
实征米数(石) | 5068154 | 2369764 | 2528270 | 419986 |
田地数(亩) | 77394672 | 46696982 | 40115127 | 49256844 |
每亩平均米麦数(升) | 7.77 | 5.40 | 6.52 | 1.22 |
实征麦占总数百分比 | 20.49% | 3.32% | 1.91% | 3.88% |
实征米占总数百分比 | 23% | 10.76% | 11.47% | 1.91% |
A.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 |
B.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 |
C.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 |
D.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 |
8.
东汉学者王符说:“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道路交通状况恶劣 |
B.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农业生产 |
C.当时社会治安很差 |
D.农业的发展带来商业的繁荣 |
10.
西汉古村落遗址(位于辽阳三道壕)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
B.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
C.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
D.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
11.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C.重农抑商政策己有所松弛 |
D.己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
12.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此书的是
A.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C.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
D.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B.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C.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纯纯则易使也。”
D.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3.
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
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 |
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
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 |
14.
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的一场运动时说:“它汲取过去由上层精英推动社会变革的局限,试图把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推向广大民众。这一努力是有效的,它孕育了一代新人,催生了一个新型的政党。”据此推知,该运动
A.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 |
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 |
C.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D.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15.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依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古的鉴定研究,参考现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及相关C14的测年数据,将我国有纪年的历史由公元前81年向前推到公元前2070年。据此可知
A.历史研究没有一个确定标准 |
B.跨学科研究开始运用于史学领域 |
C.文献记载较考古发掘更可信 |
D.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