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材料一 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货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幕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传统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一方面,缘于溪峒民族对食盐的需求程度高涨;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首,“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宋孝宗下诏:“平溪峒互市盐米价,体听民便,毋相抑配。”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样做不仅实现了中央或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材料 传统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一方面,缘于溪峒民族对食盐的需求程度高涨;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首,“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宋孝宗下诏:“平溪峒互市盐米价,体听民便,毋相抑配。”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样做不仅实现了中央或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摘编自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糜政策管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改革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大一统思想滥觞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家对此认识的摘要。
孔子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孟子 | “天下定于一” |
董仲舒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唐太宗 |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
明太祖 | “朕即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之如一” |
清世宗 |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 |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7题)
4.
伯利克里改革将国家所有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但一贫如洗的平民,即便幸运地被选上了,也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公务。这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徒有其表 |
B.公民群体政治素养有限 |
C.民主运行机制脱离实际 |
D.贵族阶层操纵民主政治 |
5.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A.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 |
B.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
C.公民政治遵循民主原则 |
D.民主政体形式多样 |
6.
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商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部门。许多经商致富的“新人”进入元老院,将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等法律事项视为重要的国家政务。这说明
A.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
B.罗马立法有灵活性和现实性 |
C.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 |
D.商品经济制约罗马社会发展 |
7.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
A.注重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
B.注重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
C.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
D.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
8.
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
A.都城的布局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 |
B.市开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
C.都城设计理念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9.
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此举在客观上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B.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 |
C.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 |
D.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 |
10.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
B.人地矛盾突出 |
C.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
D.赋税制度改革 |
11.
文学作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元镇在《织女词》中描述到:“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
B.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 |
C.手工业专业生产水平提高 |
D.民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密切 |
12.
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
B.得力于世界市场的出现 |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
D.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
13.
《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A.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
D.史家撰述更趋客观 |
14.
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 |
B.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 |
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 |
D.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 |
15.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一现象说明
A.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开始发展起来 |
B.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
C.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 |
D.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城市 |
16.
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结果,就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B.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
C.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主佃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
17.
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讲究“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以主次、远近、大小等类比人伦秩序的概念来作为山水景物布局的方式,山水画逐步取得画坛主流地位。据此可知,山水画的创作
A.反映出士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 |
B.受到了程朱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
C.改变了文人画派注重写意的技法 |
D.满足了民众对艺术多样化的需求 |
18.
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加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是因为
A.民族矛盾的尖锐 |
B.主流思想的演变 |
C.理学兴起和发展 |
D.文学风格的发展 |
19.
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
B.封建宗法制被破坏 |
C.儒学影响史书撰写 |
D.天文观测水平较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