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549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1911
300
5600
31
510
1911—1919
600
13000
75
1625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内部原因。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材料三 

——列宁全集33卷

(1)材料一中提到“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什么事件?其“新”在哪里?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法?
(3)根据材料三,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什么影响?
3.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论积贮疏》

材料二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1)材料一主张国家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到封建社会晚期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海外贸易对沿海居民乃至中国社会的有益之处。
(3)材料三体现出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
4.
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的国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46年英国着手制定“自由贸易”政策的经济原因?这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国形成怎样的国际经济地位?
(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单选题(共21题)

5.
《清仁宗实录》卷十一载:咸丰初,晋商摊派捐输繁多,朝廷并给与捐输的晋商虚职官衔。1851年,榆次晋商常怿通过捐输获得“诰封武德佐骑尉从五品武官散阶”。之后,常家捐输频繁,朝廷封赏不断。这种做法旨在
A.弥补清政府的国库亏空
B.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C.抵抗西方列强侵略
D.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6.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7.
下面为清朝前期获鹿县地权分配情况表。据表可知,当时该地
A.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B.小农经济较为盛行
C.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D.人地矛盾非常激烈
8.
唐代诗人王建曾作诗描写当时汴州的商业:“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从诗句中能得到的信息是
①汴州的草市在当时非常繁荣
②汴州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
③汴州的夜市很具特色
④汴州的水路交通很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10.
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D.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11.
《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12.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年多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A.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13.
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4.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15.
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A.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
B.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
C.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D.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
16.
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17.
下表是英国温彻斯特学院(贵族学校)购买日用必需品的价格表数字单位(先令),与下表现象相关的是
年代物品
1500
1580
1630
1700
红酒(每12加仑)
8

64
96
校服布料(每套)
40
80
80
120
蜡烛(一打)
1
2
4
5
牛肉(每14磅)

1
2
2
 
①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②英国海上殖民霸权已经确立
③殖民掠夺和三角贸易扩大
④欧洲封建地主势力逐渐衰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
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入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作用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D.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19.
17世纪(严格地说是1580-1670年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其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
A.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D.凭借发达的贸易金融和造船业称雄
20.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
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
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B.工业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C.圈地运动的巨大作用D.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21.
下表为1912-1920年中国主要民营工业发展速度表。该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民营产业
A.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
B.得益于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受“因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
D.快速、均衡的发展
22.
“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逐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并不详加验视”,“但造成后即盛箱发用。”该厂所造之械整件零件逐细考察,疵累甚多。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材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腐败
B.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技术落后
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技术落后
D.洋务运动军事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23.
从1849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之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4.
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25.
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X处应填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