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
(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
(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位思想家的各自主张。
(2)上述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显然出现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远不及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 主要思想 |
黄宗羲 |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
顾炎武 |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
王夫之 |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 主要思想 |
孟德斯鸠 |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
伏尔泰 |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
卢梭 | 认为人民应该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三位思想家的各自主张。
(2)上述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显然出现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远不及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材料二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舷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1)16、17世纪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近代化趋向的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因素。(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18题)
4.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纲领中心是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5.
***曾指出“总而言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对我们来说,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①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6.
***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
B.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
C.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
D.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
7.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下列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
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
C.“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
9.
下面是下表古希腊思想家认识世界的历程(摘选)
这一历程表明,古希腊思想家
时间 | 思想家 | 观点 |
约公元前9世纪 | 荷马 | 人们按神谕安排事情 |
公元前6世纪 | 阿那克西曼德 | 万物的本原是自然,人应该顺应自然 |
公元前5世纪中叶 | 普罗塔戈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公元前5世纪后期 | 苏格拉底 |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公元前3世纪初 | 芝诺 | 自然界、人及人类社会都产生于最高的理性 |
这一历程表明,古希腊思想家
A.认识世界的视角从神到人 |
B.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
C.逐渐忽视信仰和放纵私欲 |
D.历来重视探索人的理性 |
10.
下列言论不能代表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张的是
A.人们应该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
B.没有一个人富得能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 |
C.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 |
D.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 |
11.
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_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A.《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
B.《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
C.《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
D.《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 |
13.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1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
B.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
C.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
15.
1898年《苏报》上写道“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从而濒临将亡的境地,这都是文言愚民祸国的罪过,“崇白话而废文言”,才能普及教育,使国人具备聪明才智,国家才能得以振兴。此观点
A.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
B.指出了文学改良的正确方向 |
C.夸大了白话文的社会功效 |
D.揭示了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 |
16.
传教士林乐知曾评价说:“欲自强其国者,徒养多兵,广购兵船枪炮,自谓可以示威,而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也。”下列能说明以上观点的论据是
A.洋务派,中体西用 |
B.顽固派,盲目排外 |
C.维新派,君主立宪 |
D.革命派,民主共和 |
17.
小说《妖梦》中有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样的对联最有可能出自
A.洋务运动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戊戌变法时期 |
D.新文化运动时期 |
18.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此阐述的是
A.“一国两制”问题 |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19.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1%。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70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到3.3%。中国的增长率为4.4%。造成中国粮食增长率提高的原因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
④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②“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
③“人民公社”体制的打破
④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20.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这则材料的历史背景是
A.平反昭雪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C.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
D.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始 |
21.
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
4.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