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水平九年)到公元一〇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
材料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放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六六年(水平九年)到公元一〇五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诏令:“流入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
2.单选题- (共28题)
2.
在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在将雅典城邦划分为十个部落的同时又给每个部落确定一位民族英雄。这一举措意在
A.确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
B.培养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
C.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 |
D.麻痹雅典公民以维护城邦制 |
3.
有学者认为,非但罗马没有采用雅典制度,且后来两千年的欧洲再也没有采用雅典的制度,近代西方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基本无关。这主要是因为雅典
A.领袖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
B.民主的范围过于狭窄 |
C.民主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
D.共和制有悖欧洲传统 |
4.
有学者认为,非但罗马没有采用雅典制度,且后来两千年的欧洲再也没有采用雅典的制度,近代西方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基本无关。这主要是因为雅典
A.极端民主化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
B.民主的范围过于狭窄 |
C.政治领袖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
D.共和制有悖欧洲传统 |
5.
“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6.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
A.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
B.保障公民平等 |
C.宣扬神权至上观念 |
D.维护贵族政治 |
7.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
B.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
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
8.
《十二铜表法》规定:“若(当事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诉讼。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
A.侧重于当事人的申辩 |
B.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 |
C.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 |
D.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 |
9.
《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 |
B.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
C.维护私有财产,主张惩罚报复 |
D.尊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 |
10.
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材料说明
A.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 |
B.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 |
C.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 |
D.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 |
11.
1787年美国宪法在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说明该宪法
A.条款内容存在着矛盾 |
B.旨在维护人民的权利 |
C.有碍政府权力的行使 |
D.具有权力制约的精神 |
12.
1649年,当查理一世被处死时,数以万计的英国民众齐声痛哭;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时,英困民众夹道欢迎;1688年,威廉和玛丽登陆英国也同样受到民众的欢迎。据此反映英国( )
A.民众民主意识淡薄 | B.受历史传统影响大 |
C.君主立宪制确立艰难 | D.君主专制影响深远 |
13.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正式禅位嘉庆,但仍居养心殿掌控朝政;同年9月17日,华盛顿完成了第二届总统任期,发表《致合众国人民》,退出候选总统行列。这两者都
A.改变了历史发展进程 |
B.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
C.体现了本国政体本质 |
D.推动了本国政体的创新 |
14.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转战湘黔川滇寻求新的落脚点,集中全力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6月转入川西北会合红四方面军,明确提出“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
A.中共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红军长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
C.中日民族矛盾开始趋于激化 |
D.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路线方针问题 |
15.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 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 认可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 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 认可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16.
史迪威,(时任驻华美军总司令)向马歇尔(时任陆军参谋长)建议说:“我们援华的目的是支持中国抗日,那么凡是中国境内的抗日武装,都有权利得到我们的援助。我只想将我们对华援助的物资,拿出一小部分给中国共产党,支持他们抗日。”马歇尔答道:“你说服我并不难,因为你和我都是军人。但是,你要用这些话去说服总统,那就不行了,因为政治家思考的方法与我们不同。”这段对话反映出
A.美国援华的根本目的是支持中国抗击日本侵略 |
B.在援华物资分配上美国军方与美国政界存在根本分歧 |
C.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国家利益及战后的战略意图 |
D.美国政界没有正确认识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 |
17.
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
B.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
C.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
D.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
18.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
A.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D.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
19.
五四宪法起草时,***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
20.
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是,我国
A.提出了“另起炉灶”方针 |
B.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
C.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
21.
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这说明冷战时期美苏
A. 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
B. 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
C. 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 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
A. 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
B. 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
C. 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 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
22.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
B.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
C.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
23.
明期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
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
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
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
24.
宋代陈旉在《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
26.
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 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A. 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27.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
A. 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 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A. 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 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28.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