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管仲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 过其功”。在经济上主张由政府收“鱼盐、山海之利(盐铁之利)”;下令“夫民(物资)有余则轻(价格低)之,故人君敛(收购)之;民不足则重,故人君散之(低价出售)”;并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 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额度。此外,他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俗称“齐刀”。在治国上,管仲认为礼义教化与厉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明智礼足以教之”,“乡置师以导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 致矣”。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积极意义。
材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管仲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 过其功”。在经济上主张由政府收“鱼盐、山海之利(盐铁之利)”;下令“夫民(物资)有余则轻(价格低)之,故人君敛(收购)之;民不足则重,故人君散之(低价出售)”;并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 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额度。此外,他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俗称“齐刀”。在治国上,管仲认为礼义教化与厉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明智礼足以教之”,“乡置师以导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 致矣”。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 (共6题)
2.
鲁国大夫臧文仲因毁掉国内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同意妾侍织蒲席出售被斥为“不仁”的人。一百多年后,孔子学生子贡从事商业,但被指责为不安本分。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 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D.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
3.
《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铁犁牛耕
D. 土地私有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铁犁牛耕
D. 土地私有
4.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
D.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
5.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
B.法家、墨家、道家 |
C.法家、墨家、儒家 |
D.道家、儒家、墨家 |
6.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