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材料四对近代化动力的作用评价,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革命不如改良,革命只具破坏作用,凡以大革命形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乱频繁,国无宁日。而凡是通过改革转入近代化道路的国家,则能保持稳定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良主义走不通。必须采取革命方式,彻底推翻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近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选择“天皇制政体”的原因。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体制上的不同结果。
(4)你赞成材料四中的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材料一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材料四对近代化动力的作用评价,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革命不如改良,革命只具破坏作用,凡以大革命形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乱频繁,国无宁日。而凡是通过改革转入近代化道路的国家,则能保持稳定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良主义走不通。必须采取革命方式,彻底推翻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近代化。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选择“天皇制政体”的原因。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体制上的不同结果。
(4)你赞成材料四中的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单选题- (共23题)
2.
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 B.打击富豪 |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D.抑制兼并 |
3.
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国、法国——原生型 |
B.日本、英国——感应型 |
C.美国、德国——次生型 |
D.中国、日本——次生型 |
4.
陈旭麓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5.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预示着后面会有更加猛烈的风潮……”。据此得出的结论最为准确的是
A.戊戌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
B.戊戌变法促成了革命思潮的萌发 |
C.戊戌变法使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资产阶级的普遍质疑 |
D.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
6.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③④ |
D.①③④ |
7.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形成强有力的政治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8.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这一全新的因素主要来源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
C.建立“四百人会议” |
D.鼓励发展工商业 |
9.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
①农业政策
②工商业政策
③政治措施
①农业政策
②工商业政策
③政治措施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③ |
10.
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②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③梭伦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①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②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③梭伦按财产多寡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1.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 |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 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
12.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
A.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
B.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
C.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
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13.
改革,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甲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明治维新;乙类——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其分类标准是( )
A.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目的 | B.是否是向外国学习的改革 |
C.是否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D.是否改变原来社会性质 |
14.
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根源是: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
②“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
③民族关系紧张,战争不断,造成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④奸臣当道,皇帝昏庸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
②“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
③民族关系紧张,战争不断,造成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④奸臣当道,皇帝昏庸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
15.
《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
B.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
C.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
D.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
16.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A.教权高于王权 |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
17.
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
18.
某同学进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研究性学习时,在网上收集到一份资料(见下图),该材料最能佐证


A.农民购买份地的价格指数快速飙升 |
B.改革前俄国农民运动的不断高涨 |
C.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
D.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19.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颁布。该宪法明示天皇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裁可法律,命公布执行”、“统帅陆海军”……由此可以看出,该宪法
①弘扬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②规定法律制约天皇
③突出强调天皇独裁专制 ④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①弘扬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②规定法律制约天皇
③突出强调天皇独裁专制 ④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
当代学者陈勇指出,根据均田制规定,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者,可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这些规定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
B.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依据 |
C.解除了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 |
D.致使大量自由劳动力涌入市场 |
21.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22.
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②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③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④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①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②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③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④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23.
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 |
B.梁启超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 |
C.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 |
D.梁启超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