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532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马丁·路德·金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929年,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
1954年,就任南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牧师。
1955年,为反对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的规定,领导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乘坐公共汽车长达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市在交通工具上的种族隔离非法。
1957年,当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成为南方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在多地领导以“入坐”等方式反对餐馆、图书馆、电影院实行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被捕入狱。
1963年,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伯明翰进行抗议活动。
1963年,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人参加的“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不久,国会通过有利于黑人的民权法案,其中包括“保证一切人平等地进入公共设施”等内容。  
1965年,在赛尔马领导争取黑人公平选举权的和平游行。
1966年,领导反对芝加哥学校种族隔离的活动。
1968年,遇刺身亡。
——摘编自C.S.金《自由之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6分)
2.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接受晁错“纳粟授爵”的建议,让富商用高价向农民买粮,输送至边,依纳粟程度,授予最高至第十八等的高爵。此政策推行后,解除了屯戍困境,国库也因此而充盈。此政策所贩售的,是自汉初高祖以来始终用于奖励军功、安抚政权和维系社会等级秩序的军功爵。军功爵一旦被无限量抛售,首先冲击到的,将是持有高爵的军功功臣集团。文帝同意大量卖爵,不仅达到解决经济困境和抑商尊农之效果,而且稀释了功臣集团的军功荣耀和政治影响力,起到釜底抽薪式的作用。以军功登上政治舞台的功臣集团,因“纳粟授爵”的轻滥,而逐步走出政坛中心。

——《晁错“纳粟授爵”与汉文帝军功爵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措施与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军功爵制度的影响。

2.单选题(共19题)

4.
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这一规定
A.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B.宣扬了平等意识
C.致力于增强公民参政意识D.强调法治的理念
5.
《十二铜表法》规定:要式行为(具备特定的法定形式或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的行为)中的证人或司秤如果事后拒绝作证,要受“名誉减损”的处分,从此丧失作证的资格,他人也无须为之作证。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强调法律至上
B.重视个人信用
C.提倡人人平等
D.注重社会和谐
6.
182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总计50万,却从未派出一名议员;而衰败选邑老萨勒姆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农田,却拥有7张选票。这表明
A.英国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B.英国政府不重视工业的发展
C.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D.新兴工业城市不愿派出议员
7.
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联邦法律的
A.公正性
B.至上性
C.多样性
D.民族性
8.
宰相俾斯麦提交的议案因下议院的反对而遭到否决后,他采取强硬的手段把议员请到了宫里,并直接对议员宣称议案已经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并解散了议会。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德国
A.上下议院都不拥有立法权
B.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宰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D.君主形式上掌管着国家大权
9.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通过购买、缴获、自造拥有了更多的新式武器,在太仓、昆山、苏州等地曾出现仿制洋枪的工场。之后,《资政新篇》还呼吁学习科学技术的“堂堂正正之技”。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顽强抵御外来侵略者
C.曾开展近代化的探索
D.开启对外开放的道路
10.
1844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1866年将原来的五口通商大臣改为“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大臣”;1868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驻地移至南京,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C.清政府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D.政府重视东南赋税收入
11.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2.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的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表明巴黎公社
A.是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尝试
B.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
C.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13.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 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夺取资产阶级资本
D.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14.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15.
有学者说,正是万隆会议的召开,“南南合作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官方政策”,才促进了新中国与非洲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奠定了中非关系的新格局。对此的正确理解是万隆会议
A.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B.其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D.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宗旨
16.
有学者预言,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这说明
A.两极格局已经解体
B.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C.世界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D.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
17.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
A.推动亚非国家确立民主政治
B.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C.迫使美苏关系不断走向缓和
D.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
18.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时期
关系
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19.
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
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
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
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
20.
1952年,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
A.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B.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C.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
D.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21.
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22.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施政纲领》规定,在边区的民意机关和政府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工作中,要不断健全民主制度,党员必须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倾听他们的意见,遇事共同商量,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根据“三三制原则”成立的根据地政权属于
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峙的全国性政权
B.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C.苏联领导下的工农民主联合政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民主联合政权

3.选择题(共2题)

23.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①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胆大妄为:{#blank#}1{#/blank#}。

②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违背:{#blank#}2{#/blank#}。

24.如图,下列图形均是完全相同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所组成的,第①个图形中一共有3个点,第②个图形中一共有8个点,第③个图形中一共有15个点,…,按此规律排列下去,第9个图形中点的个数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