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门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28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朝初期,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盛世,然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讲与汉、唐、宋、明并无差异,从总体说来仍是一种量的堆积即简单增加,我们将其称之为等差级数发展类型。而且,这一等差级数的堆积型增长,并非是无限的,而是有限度的。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国家生命力的接力棒传到英国,而此时大英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增加,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即等比级数式的质的飞跃和崛起。
——摘编自何川芳《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
运用清朝前期(1644-1840年)和近代英国(15世纪-1917年)史实,围绕“清朝量的增加与英国质的飞跃”为中心,对上述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说明:要求从论题,阐述和结论三个方面展开,并且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汉语中外来词引入情况的特点。 
(2)根据表1、表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汉语中外来词引入的变化。并指出外来词引入给我们的启示。
3.
(中外历史人物回眸)
材料一 道光二十八(1848后)年,由徐继畲撰写的《瀛环志略》刊印。在撰写本书时,徐继畲与来华的各国外交官员、传教士、医生、商人等各阶层人士频繁接触,“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图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美籍华人学者费正清谈到:“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比较系统。因为徐继畲主管福州商务,所以他能够把他的公务与写作结合起来。这样,他每天写作,历时五年,根据外国资料编成了这部书。”
材料二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亚、非、欧、关、澳五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概况。他盛赞关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创始人华盛顿“少有大志,兼资文武,雄略过人”,“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嚣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为此徐继畲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列强侵略、作者身份、西学传入等方面,分析《瀛环志略》成书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继畲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的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摘编自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5.
材料一 虽然四大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但盟国之间早先已达成协议对战后德国采取协同政策。各大国都同意德国应该付出战争赔款。赔款主要是支付给苏联。在战争结束时,美国人却很快有了新的主张,希望推动德国的经济重建,以此来加速欧洲的复兴,并削减欧洲对美国财政援助的依赖,英国人、法国人对此也予以支持。于是在1948年6月突然废除已严重贬值的旧德国马克,按一比十的比率发行新的德国马克。事前没有就此得到征询的苏联人予以反对,因为这样做就违反了战时达成的将德国作为一个单一经济体的协议。作为报复手段,他们(苏联)封锁了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和铁路。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然而正是从柏林封锁这一东西方在战后第一次最为严重的冲突与较量中,人们也看到了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首次发挥了作用。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始终只限于水、陆交通,而开放着空中的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施行;而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接触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冲突的升级。……1949年5月23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有关德国的问题和由于柏林形势而发生的诸问题,包括柏林的货币问题在内。于是到5月12日零时,西方的车辆通过占领区的分界线,历时11个月的封锁取消。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林危机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苏为解决柏林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

2.单选题(共12题)

6.
古罗马法官判决过的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法庭的判决
A.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7.
“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现象
A.说明法国人宪政思想和法治理念还不如英国和美国
B.是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
C.说明浪漫主义情怀影响法国人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
D.反映出法国国内、国际战争频繁影响了宪法的制定
8.
“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D.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9.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C.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中国抗日战争的全程
10.
西汉翻地图(上部分上层是20个粮仓,下层坐两人;下部分是人们春天翻地的场景,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封建土地制下地主的奢侈生活
B.租佃制经济下农民生活的艰辛
C.田庄经济下农民精耕细作场景
D.地主庄园里农民集体劳动情形
11.
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该统计表反映了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隆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人地矛盾相对比较突出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清朝租佃关系开始产生
12.
在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考古学家们发现,该铭文除了追颂周王们文治武功外,还有些内容褒扬了制器者祖先的功德活动。这表明西周时
A.成熟的文字体系开始形成
B.青铜器功用有重大改变
C.尊祖敬宗的意识已经形成
D.家国同构的色彩较稀疏
13.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在论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时认为:“l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作者认为当时经济全球化
A.扩大了世界经济发展差距
B.以欧洲为中心开始出现
C.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
D.加速了各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14.
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花鸟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C.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
D.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
15.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16.
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
A.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
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
C.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
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
17.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共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这说明当时
A.中小学教科书己经摆脱朝廷的干预
B.中小学教育己走出臣民教育桎梏
C.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
D.教科书改革成为废除科举制前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