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28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其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到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道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梅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白银大量外流,为解决财政危机,王茂荫主张“定数”发行“纸钞”以“辅银”,允许民众持商号银票兑换现银。但其主张被诬“利商而不立国”而遭咸丰帝“严行申饬”。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通过了购买白银法案,引发国际银价暴涨,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孔祥熙主张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改革,后来法币与英镑和美元确立固定汇率。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趁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的大量流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王、孔二人解决“白银外流”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摘编自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实际上成为美国处理有关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指导性文件。美国的战后设想的蓝图是一柄两刃剑。一方面反对旧式外交和欧洲旧式的殖民主义、领土掠夺,另一方面也反对社会主义。罗斯福政府强调《大西洋宪章》的原则适用于全世界,要英、法等放弃殖民统治,按“民族自决”来解决殖民地问题,这引起丘吉尔的很大不满和抵制。戴高乐则指出“罗斯福是要使和平成为美国的和平”,但随着战后英国认为苏联成了“自由世界的致命危险”,便积极借助美国与之抗衡,有了共同的战略利益。法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终于不得不与美国协调了政策,但是在苏联方面,情况就不同了。
苏联当然也非常希望有战后持久的和平、安全和繁荣,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则不同于美国的考虑。苏联宣布接受《大西洋宪章》的原则作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纲领”,同时指出,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必须与各国的状况、需要和历史特点相适应”,强调各国人民有权建立其认为合理和必要的社会制度和政府形式等。
——摘编自黄正柏《美苏“冷战”争霸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英法美与苏联对《大西洋宪章》态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大西洋宪章》作简要评价。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鉴于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籍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募壮丁,“抗官吏,赋税不以时至”。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瘠订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煤、樟脑之税,台湾府库“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结束了仰赖福建财政支援的历史。刘铭传“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在台“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台防益固”。

——摘编自王树枬《刘铭传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湾发展的作用。

2.单选题(共5题)

5.
蒋介石日记的摘录:1938年3月24日:“此时将到可和可战时期,不难转入主动地位。戒少慎之,勿失战机,”3月28日,“视察沿路人民生活与行动之幼稚及军人精神与行动之散漫,时起不能久战之意。”4月9日:“此时可战可和,应注重和局与准备”。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国民政府准备向日本妥协投降B.反映了中日双方力量的复杂较量
C.国民政府已做好持久抗战准备D.国民党认为日方己取得绝对优势
6.
下列日程是周思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时间(7月17日)
外交活动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点40分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反问同会谈
下午4点50分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7.
明清时我国产生了手工业行会组织,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以垄断本地区行业的业务。据此材料可推知
A.中国已产生了工业垄断组织B.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性商帮
C.行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D.工商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8.
西汉时期,晁错向文帝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即国家),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的建议。照此办理,富商大贾要想得到爵位或赎罪,就必须向农民购买粮食。这一建议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富商大贾支持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D.维持全国粮价稳定
9.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B.推动了工业化的起步
C.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D.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