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527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在分割德国方案上双方分歧相距甚远;英国起初只主张建立一个多瑙河联邦;苏联则坚持对德进行分割占领,主张使德国成为非工业的农牧业国家。因此时大战指日可胜,英国已在考虑如何利用未来的德国对付战争中不断强大起来的苏联了,正如美国外交家波伦指出的那样:丘吉尔觉得“欧洲需要一股力量来消除苏联的势力,实际上是赞成让一个统一的德国和法国担当起这项任务”。
——摘编自波伦《历史的见证》
材料二围绕德国的赔偿问题,苏联谋求德国最大限度的赔偿,以避免像20年代那样,不但对德制裁不力,反使德国经济迅速复活,因而,苏联提出德国赔偿200亿美元,并应享用一半,其中10%~15%应从西方占领区获取。英国虽也期望获取赔款,但反对苏联方案,它唯恐把沉重的赔款强加给德国,会引起革命,更不愿苏联获利太多。后经讨价还价才达成妥协。但是,德国问题一直成为战后苏与英(美)矛盾、“冷战”的焦点之一。
——摘编自麦克米伦《战争狂飚(1939-1945)》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指出英国和苏联在战后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英苏上述分歧所产生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人员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千户以上的市镇比比皆是。总之,明中叶以后的市民阶层无论在人数上、区域分布上都远远胜于宋代;而市民人数的增多是市民力量壮大、登上社会舞台的前提。加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于是市民阶层开始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摘编自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二近代中国,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得有功名的士绅阶层。但到1905年以后,由于科举废除,旧士绅的地位渐为士绅取代。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极少,但其地位不断上升,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社会领导阶层除士绅、新知识分子外。还有富商。当时中国有四种商人,一种是普通商人,一种是盐商,一种是行商,一种是买办商人。近代以来受西方工商文化的影响,提倡商战,鼓励商人与外商从事竞争。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政治地位也提高了。
——摘编自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市民阶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3.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中叶,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金花银的出现,二是苏(州)松(江)府等地的均田均粮活动。金花银即货币化的田赋,它是封建国家为保证朝廷财赋收入对实物田赋制进行的灵活改革。“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白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与金花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明中叶江南的均田、均粮活动。这里所说的均田、均粮不是平均地权,而是“欲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4.
(2018年河南南阳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期在美国流行一部经济学著作《强权与富足:第二个千年的贸易战争和世界经济》,作者为当代美国经济学家芬德利和奥罗克。该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突出军事力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无论是在零和博弈的重商主义时代,还是工业革命后的帝国主义时代,军事强权和国家富足都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摘编自芬德利等《强权与富足》
根据材料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军事力量和国家富足”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5题)

5.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提议以洛阳为行都以长安为西京案》,内中称“……陪都之设定,在历史地理及国家将来需要上,终以长安为宜,请定名为西京”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意在
A.力图防范西北地区的反蒋运动
B.为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辩护
C.借此掩盖其围剿共产党的行径
D.准备以西北作为长期抗日的后方
6.
史料记载,宋代漳州一带“客户则无立锥,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这可以佐证宋代
A.沉重的役税使得农民处境艰难B.人多地少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
C.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D.南北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
7.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言:铜线,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与我,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19世纪80年代,他又言: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而当不下数十万人,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这些言论表明李鸿章
A.主张与西方强国展开商战
B.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着眼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
D.思想发生了本质变化
8.
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机器111部,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
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9.
(题文)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写道:“(在欧洲)16世纪有关《圣经》理论的文章以及彼此攻讦的文章不再完全用拉丁文来写作,专供僧侣阅读了,而是开始使用比较流行的方言,通过新生的大众传媒手段向民众宣传推广各种思想。”这种行为
A.有利于培育国家意识
B.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C.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